《轰天雷》简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轰天雷》简介|鉴赏

社会小说,十四回。藤谷古香(孙希孟)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同书局出版;光绪三十年(1904)海虞文社再版。

小说写常熟翰林荀北山人生途中一段经历,而以戊戌政变前后的中国政局为背景。北山确有其人,真姓沈,“荀”为“沈”之谐音,故事所述,多与本事相符,故小说可视为传记性文学作品。近代著名小说家、常熟人曾孟朴与沈北山有交往。其子曾虚白曾记北山事略如下:沈北山“是那时代常熟的一位奇士,……后与苏州费屺怀太史的女公子结了婚。不料床第间的纠纷,把这位沈先生刺激得成了愤世疾俗的怪脾气。他决心要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死亦甘心。时康、梁失败,西太后专政。北山到京,以为这是好机会,于是草就一篇奏稿,请西太后归政,杀荣禄、刚毅、李连英三凶。稿成,无人肯为代递,同乡怕他闹乱子,派人押送他回南。不料他路过天津,竟把这篇奏稿送到《国闻报》发表了。他回到常熟,……常熟县得密电,令拘禁沈……沈闻讯挺身而出,遂入狱。及《辛丑和约》告成,大赦出狱,可惜那时候他已经疯了。”

作品对荀北山上书强奏的英勇举动,大加称颂,并通过人物之口,提出书名“轰天雷”就是指荀北山本人,“他前年上折子,不是像一个轰天霹雳么?”表现了作者对满清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作品在反映时代风云方面是很有其重要性的。如第八回述出变法之经过和六君子殉义的壮烈场面,第九回述出顽固派的险毒和变节者的可恶,都写得颇有声色。书中又写到五千民众为光绪向慈禧抗议,足见作者之立场。第十一回全文引录了荀北山的奏稿,其中痛快淋漓地揭发奸贼罪行,慷慨陈词地讲述历史教训,读来使人热血沸腾。

作者是主张民族革命的。书中第四回至第七回,又叙述了一个独立的寓意故事:浙江有一华姓大户,自明末兵乱以来,被罗姓霸占了二百余年,以至于后人不知此产业原属华姓。罗姓嗣子干蛊,有意交还产业,无奈目下罗姓大权,掌于“三太太”手中……这分明是满清入关三百年来的历史缩影和维新变法前夕的情景。

作者对扼杀变法维新运动的顽固派是痛恨的,但对康有为和光绪的“变革”,也提出疑问。借第七回中人物之口说,光绪皇帝是要利用康有为,夺取政权,事成后,就会“鸟尽弓藏”。此人又是个激烈革命主张派:“你若真个不忘祖宗大仇,就应拼自己性命,乘夜潜入罗家内堂放火,把这不义之财烧个干净。”有时作者似乎又对革命有所保留,第十四回借故事中人之口说:“革命何尝不是堂堂正正的旗,但民智不开,民力不足,民德不修,这三样没有,决不能革命。”但应当看到,第五回是寓言故事,不妨讲得露骨一点,第十四回是现实故事,宗旨不宜太显,此亦为作者苦心孤诣之处。

作品在结构上有一显著缺点,就是第四回至第七回的那个寓言故事,无论如何同全书所讲荀北山的真实故事不相调和,影响了全书的艺术价值。然而,总观全书,作者不仅有饱满的政治热情,而且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他塑造的主角荀北山,那种迂傻的可爱,佯装的狂态,那愤世疾俗的痛苦心境,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他有冒险请愿的勇气,他又有掷金妓女的柔肠。他似疯似傻,他又绝顶明睿;他时而颠狂,时而清醒;不管他是醉是醒,他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或许,他有时正借着颠狂,来发泄自己内心对这污浊的俗世的愤慨!难怪书中人说:“其实他虽疯,胜于不疯的。”一言道出真谛。下面这段表现荀北山“狂态”的描写,神态语言,颇为真切:狱卒前来通知北山,朝廷将要释放他。不等话完,“北山顿足道:‘不用你说,吾却知道了。’望外就走。跟班飞步赶出来道:‘荀老爷,有轿子在这里!’北山不答应,只管望前拼命的奔去……直等到傍晚,方见两个轿夫扶着一个拖泥带水已革的翰林老爷,背后跟着四五十个儿童,拍手的拍手,说笑的说笑,蜂拥而来。……”一到家,“满身泥滓,一见仲玉,双手抱住了仲玉的腰,哭道:‘仲玉,今日给你长别了!’……仲玉肚子里好笑,趁势一把扭牢,拉到书房,按住坐下,道:‘昨日府里得密谕,将你释放回籍……’北山道:‘送我回来,不是正法么?’仲玉大声道:‘不是正法,是释放你!’北山道:‘果然释放我么?’哈哈大笑了。……谁知北山正稍觉清醒,见了剃发匠来,忽又大跳道:‘不好了!不好了!刽子手来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