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匪石》简介|鉴赏
短篇小说。谷神著。载于民国四年(1915)出版的《礼拜六》周刊第八十期。标“哀情小说”。有插图两幅,左下角都识有“丁悚,1915”。《礼拜六》的封面画和插图,大都出自他的手笔。
《诗经·邶风·柏舟》有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朱熹《诗集传》注释为“言石可转,而我心不可转”,是意志坚定的意思。本篇的题目即取意于此,用来比喻男女主人公的相爱之心。小说叙的是一个发生在乡村中的爱情悲剧。农子阿菊与银妹相爱,私自幽会,两心相许,一片至诚天真。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天银的家里来了冯媪,她是个媒婆,要把银许给姓张的富家少爷。银的母亲自然高兴,但银并不贪图富贵,她不同意,说只爱阿菊。后来银母骗她说,张家占卜这门婚事不吉,业已取消,现在允许她与阿菊成婚。到了出嫁的日子,银却在花轿中听到了极似阿菊的声音,那是因为他交不出“皇粮”而被官吏捉去了。银在洞房中发现新郎原来是张家的少爷, 自己被骗了,乃趁新郎醉后昏睡,连夜逃走。奔到城里,正遇上阿菊,被打得遍体鳞伤,由吏人赶着走向监狱。银于是去探监,用随身带着的张家聘物换了钱替奄奄一息的阿菊还了租债,送他上船回家。银自己却被邻居秦老发现,带回家中。这时张家愤怒于银的行为而退了婚姻,银母也已后悔,答应了她与阿菊的婚事。不料阿菊因遭官吏毒打,回家后不久就死去了。银悲痛欲绝。后来银母也去世了,银便入了尼庵。
最为本篇所突出描绘并歌颂的,当然是女主人公的坚贞不屈的爱情。而处在她的对立面,造成其悲剧的,便是包办婚姻的恶习和“皇粮”剥削、官吏压迫的罪恶。尤令人注意的是,作者所歌颂的坚贞爱情,不象当时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样,属于秀才小姐、才子佳人,而是发生在“野子村娃”之间,这不但开拓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视野,而且借着乡村题材本身所带来的一股清淳之气,洗去了纤浓铅华、鸳鸯蝴蝶的陈陈沿袭,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乡村夜景: 月光如洗,流萤明灭,“野子村娃”在田间幽会,男的努力耕作之余稍事歇息,女的携着新采的翠菱来到,两人边吃鲜菱,边絮絮话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一种才子佳人所没有的生活,也是秀才小姐早已失落的天真自然。在这样淳朴的乡村男女之间,有着那种“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坚贞爱情,为了这爱情他们蔑视富贵,抵抗强暴,采取了大胆的行动,而终被恶势力所毁灭。作者特别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银的形象,她生长在乡间,不习都市仕女的浮艳,当她爱上了农子阿菊后,便全心忠实地去爱,矢志不移。为此她抗拒包办婚姻,不为富贵所动。在坠入骗局后,她当机立断,毅然在深夜出逃,进城后又出入监狱,帮助情人解脱危厄。在那个时代里,这不啻是一种“奇行”。情人惨死之后,她以削发为尼表示自己的忠贞专一,这是当时走投无路的女子所必然走上的唯一路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乡村女子的鲜明形象,也看到了当时这种女子的生活之路。
如果从近代言情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篇《我心匪石》的意义是重大的,无论在题材的开拓上,还是在文风的变易上。拿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与此相比一下,情形就显得更加清楚。两者在要求爱情婚姻的自由自主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我心匪石》除了所用的语言还是文言以外,它在主题的深刻、形象的鲜明、背景的广阔、意境的优美和情节的组织起落上,都超过了新文学“发难者”胡适所作的《终身大事》,而它的写作时间却比《终身大事》要早近四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