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国志》简介|鉴赏
历史小说,四编三十八回。佚名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改良小说社初版;宣统元年三月 (1909)再版。列说部丛书。每回有图一帧,附于卷首, 故全称“绘图新列国志”。
《新列国志》借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中“列国志”的形式,容纳近代以来的西洋历史,笔越时空,墨涉万象,欲以此法晓谕童蒙,兼及百姓大众,为镜作鉴,变革自强。其叙写自童保、包忠(同胞保种的谐音)二学生指点地图,纵谈时局说起,衔接穿插,主述法、英,亦及普、意、奥、俄、美诸国,近代西洋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几乎尽收笔底。法国有福禄特尔、孟德斯鸠、卢骚的启蒙先导,继则爆发1789年大革命,雅各宾派登台。拿破仑出面平定大局,出兵埃及与英作战,举师回都夺位篡权,虽称雄于一时,却惨败于滑铁庐,一蹶不振。后有其侄小拿破仑专权主政,亦显赫万分。普法战争失败之后,重整内务,政体终归民主。英国则最早革命,动摇前朝弊政,然其间或有镇压平民,或即拟改制令,或将印度愚化奴役,或助希腊摆脱桎梏,或推动战争,或主张独立,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终能广纳嘉言,革除旧弊,则不仅政体,即便教育、技术诸方面,皆有大进。间插有毕士麦经营普国,嘉富洱援救意民,俄皇广为征战,林肯义释黑奴诸事。牵丝攀藤,交错复迭。最后归结在只有广采新机,教育百姓,开通智慧,才能国家富足,兵马强壮,永庆升平。
《新列国志》着眼于小说的浅近通俗,易读易懂,且“能引人入胜”,较之正史更能为人接受,于是采纳而为之。关注西洋历史,尤其重近世史,原因在于其间之变迁乃有“日异而月新”之势,这对正处于同样的变动时代的中国无疑有一种借鉴参照作用。亦是基于这一点,其在叙述中时“与我国史事对勘”,一以“触类引伸”,“左右逢源”,增加熟悉,帮助理解,二则在比照中或隐或显地表达一种关于优劣利弊的判断与评价,虽尚为肤浅与初步,然毕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新列国志》作为历史小说,承源远流长的“讲史”传统,自然以叙述为主,但亦未忘不时地发表些评点与议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这里主要是通过类比来实现的,其中不乏切中要害之语。诸如“盖美国之君,即从民间公举,故君民交接,往往略分言情,毫弗疏阔,就是出行时候,亦轻车简从,不像中国皇帝高拱深宫,偶然出来,须警车清道,百姓无从望见颜色,使君民之意不相通,手下的人,可以任意蒙蔽,弄得流弊无穷。”(第二十八回)这是对君民关系的直论,其实又何尝不是对两种政体优劣高下的臧否评价呢?在谈及英国的殖民政策时,以俄国作对比。俄国用强权,英国用怀柔,直则易折,柔能克刚,一似猛虎张牙舞爪,一若狐狸千娇百媚,待精血被吸尽,则国将不国,民又何以自立自强。这就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生动形象的比较有助于读者认识的深化。
《新列国志》主要叙述西洋历史中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但在文化进程方面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知识与消息。若关于邮票的产生及其便利之处:
从前邮费极贵,相去华程百余里,信资要英金八辨士,约合华钱一百六十。故英民远客在外的,不敢多寄家信。后有一人,名罗兰希利,始创邮票的方法,发卖民间。每票取英金一辨士,约合华钱二十,每信一封,将此票黏于封面、投入邮政局中,公家就肯代寄。一国之中,不论远近,只消二十钱信资。又有不加封套的明信片,仅收半价,一样代寄,岂不大大的便宜么?信资既廉,寄信人必多,公家除去耗费,尚有余利,不是公私两便么? (第十二回)
《新列国志》以介绍、宣传为手段,以借镜、激发为旨归,其价值主要在于提供新的知识,促成新的思考,虽然就其表现来看还十分有限。在艺术方法上除了能较为广泛地运用比较手法外,则别无可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