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简介|鉴赏
清代志怪小说集,又名《新齐谐》,袁枚撰,是他在晚年诗文创作之余, “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原书二十四卷,续十卷。初名《子不语》,后见元人说部中有此书名,遂改为《新齐谐》。是在《聊斋志异》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中比较有名的一部。主要版本有: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随园三十八种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莲溪书屋刊本,一九一四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等。
书名来自《论语》所记孔子的话: “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所写的基本题材即神怪鬼狐之事,大体可分神仙、鬼怪、 狐妖、异闻、诉讼、寓言、习俗等项内容。鲁迅评价这部小说说:“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其“荒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第二,因果报应、宿命论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不过,袁枚并不是顽固不化的封建文人,他多少继承了明清之际唯物思想家的民主主义思潮,也有一定的个性解放要求。因此,书中也有不少富积极意义的篇章。
首先,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与嘲讽。续卷六《夜航船二则》中,写一个自称“一生讲理学”的老学究,被人鸡奸之后,高声叫嚷“伤我父母遗体,死见不得祖宗”,大兴问罪之师。当有人出来说和,让无礼之人出两百多钱买酒肉,他立刻点头同意,坐在一旁“高坐大啖”了。卷二《沙弥思老虎》则对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写五台山某禅师收一小沙弥在山顶修行,十余年后下山,他什么都不认识。迎面走来一个少女,惊问是什么,禅师怕他动心,正告曰: “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首无存。”当晚回到了山顶,禅师问小沙弥对白天所见有值得回味的吗,他说: “一切物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总觉舍他不得。”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人的正当欲望是不可禁止的,表现了作者对个性的尊重。
其次,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卷十六的《全姑》记一个“自负理学名”的县令,审案时不问是非曲直,乱施淫威, “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把无辜之人拷打至死还振振有词: “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真是凶残昏庸到了极点。这些昏官靠着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就可以窃居高位,卷二的《不倒翁》对他们进行了形象的讽刺。卷十一《官癖》写一个太守,死后仍不愿失去生前的荣华富贵,还想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官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的讽刺是很辛辣的。
袁枚本人不大相信鬼神,“非有所惑”,“所以穷天地之变也”,因此,书中所记大量鬼怪故事中,有不少骂鬼、打鬼、赶鬼、捉鬼的人物。象《治鬼三妙》、《鬼畏人拼命》、 《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等条,都对鬼进行调侃和讽刺,它说明牛鬼蛇神不过是欺软怕硬的纸老虎,只要有勇气并且善于斗争,就能战胜他们。 《棺床》、 《鼠鬼》则明快地否定了鬼魅的存在,鬼不过是由于人们的误解和幻觉造成的。至于那些写人鬼相恋或人狐相爱的异闻则别有寓意,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青年男女为争取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具有反封建意义。
《子不语》的语言既不象《聊斋志异》的典雅古艳,也不同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宏议纵肆,而是浅近自然、通俗流畅。然而又失之于“率意”,作者的创作态度不够严肃,谐谑成分太重,这又是它的不足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