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设疑,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是根据句子的语气而分的,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并列的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设疑,在诗词中注重作者的表达感受,因而感情更为强烈,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好奇是人们心中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焰。在诗词中运用设疑手法,能够突出诗词的情感脉络,使重点突出,结构井然,并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与作者情感相通,容易产生共鸣。

设疑辞格可分为设问和反问两种。

(1)设问。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文章内容,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情感脉络。

设问主要的形式有:一问一答式、几问一答式、连续问答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问一答式。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例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之心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作者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给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几问一答式。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例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激愤情怀。

连续问答式。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例如屈原《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全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诗人所处时代尚未解决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2)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据传周穆王在和王母道别时曾说:三年之后,我再来。而现在三年早到了,你怎么还不来呢?你的骏马不是日行三万里吗?在诗里,作者暗中讽刺那些求仙问道的皇帝,连周穆王这样的仙人都不在了,求仙还有什么用呢?百姓的生死不管,而去追求虚无的长生不老之法,岂不可笑!作品从王母凭窗等待周穆王的情境开始写起,以传说为背景资料,以反问结束,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的诗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反问句不用问号。

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末后的反问,便是用否定句表达肯定。又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最后出以反问,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