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所谓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可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在双关的运用上,就构成的条件看,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1)谐音双关。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怀春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又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在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中,这种谐音双关运用也十分常见。例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明朝程敏政自幼聪颖,十岁时即以神童荐至京师,当朝宰相李贤时闻其名,一见大喜,有意选为东床,乃指桌上果品,言出上联,程即答下联。程才思敏捷,属对精工,于是将女儿许配之。上联谐音“因何而得偶”,意为:你凭借什么可以得到佳偶呢?下联谐音“有幸不须媒”,意为:小生有幸,不需要媒人(即可得此佳偶)。不仅同为谐音对,且更得体、谦恭。

(2)语义双关。又称“借义双关”。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双关。也就是说,词语表面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外一个意思。例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诗中“三春”表面指暮春,却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又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结句“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字,尤其耐人寻味。从词义上看,“就菊花”中的“菊花”有两层意思:一是供观赏的植物,一是菊花酒。若把“就菊花”理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富有意,且能紧扣“邀我”的主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