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朱敦儒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是南渡时期重要的爱国词人。在他的一生中,经过了少年承平的富足生活,也遭逢了国破家亡的巨变;经历了短暂的宦海升沉,更长期的则是在隐逸生涯中销尽了天年。反映在他的词中,是由青年时“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鹧鸪天》)的轻狂,转变成南渡时期的深沉悲怆,再变为晚年词风的旷逸豪放。这首《相见欢》即是南渡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悲怆之音,它是那个时代国家民族遭受巨大灾难,百姓流离失所,盼望早日收复故地的共同心声。

公元1127年,女真族大举南下,来掉了北宋,掳走徽、钦二帝,国家和民族面临着覆亡的危险,这就是史称的“靖康之变”。在金兵追赶下,君臣百姓一齐南逃,朱敦儒也混杂在这仓皇南奔的人流中间。他从洛阳退到淮阴,从淮阴退到金陵(今江苏南京),从金陵退到嘉禾(今浙江嘉兴),从嘉禾退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最后退到偏僻的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县)。这段失魂落魄的逃难时期,正是朱敦儒创作的高峰期。经由这样的巨变,他的词深深地融进了国耻家恨、民族感情,以及作为流民的经历苦难的深深悲哀。《相见欢》正是作于靖康之乱的第二年秋天作者南奔途经金陵时,词中表现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沉痛。“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人登楼眺远,触景伤怀。高秋下江山依旧,夕阳照耀着万里山河,长江无语不停地东流,这一切在一个亡国破家的词人眼里是何等滋味!词人选取寒秋暮景,以沉重低垂的太阳渲染出悲壮凄凉的气氛。而后纵笔急转直下:“中复乱,簪缨散,几时收。”揭示出更深沉的内容:山河破碎,北方大片领土落入了金人之乎,中原故土“胡尘卷地”(《雨中花》),一片纷乱。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簪缨散乱,可见君臣南逃时的狼狈不堪。词人忧心如焚,他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故地,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让流民重返家园? 充满忧患意识的词人也清醒地看到,这时的宋高宗正苟安“青楼梦好”的扬州,拒绝东京留守宗泽的屡次“还京”开封之请,朝廷已“无复经制两河之意”(《续通鉴》卷一百),这样朱敦儒的归乡之念,亦随之泯灭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达官贵人满足于扬州的纸醉金迷,歌舞声中听不到民众的疾苦声,所以词人只得请托悲风,把百姓的哀苦、泪水吹到扬州,给统治者听见。依托轻风,是词人无力的为民请愿,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见出词人心情的沉痛。朱敦儒把自己的悲欢紧紧地联系在国家、民族的兴亡上,同广大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洋溢着时代气息,不愧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运用反衬手法,以壮丽之景反衬悲壮之情,表现出失却家园的词人的失重心态,感染力极强。同时,词在朱敦儒手中已不再是“余”,它有了开阔的境界,涵容了国家民族的重大题材,陈廷焯说《相见欢》词:“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相见欢》正是这样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主义词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