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萧华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自南朝梁武帝初制《采莲曲》,后来的同题之作不胜枚举,而王昌龄的这首却以其独特风情秀出于众。其实,这首诗的意境是明朗的,格调是明朗的,蕴于诗中的作者的欣慕之情也是明朗的,但读来总有一种迷离惝恍之感,其艺术奥秘,用诗中的字眼蔽之,曰“乱”——乱人耳目。
这“乱”,是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作者的着眼点无疑是赞美人——那美丽的采莲姑娘。但映衬着她的背景与底色的,却是同样美丽,同一色彩的江南水乡风物。她轻柔的衣裙青青,那出水的荷叶亦复青青,衣、叶交衬,衣、叶难辨;她娇艳的容颜嫣红,那亭亭的莲花亦复嫣红,花、面交映,花、面难分。所谓“看不见”,就是指这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情景,这种人与自然融而为一的画面。而这种交织,便构成了诗的迷离之美。
这“乱”,亦且是自然界的春光与人生的青春的交织、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说,春天与青春的关系是一种异质同构。它们不仅都有着同样美丽的色彩,也都有着同样生动的气韵,因为它们是“一年之计”或“一生之计”的最佳光阴。这位娇憨的江南女儿正当年青妙龄,生活还没有在她心田上投下忧愁的阴影,劳作也无损于她明朗欢快的情怀。她的姿容与春色融而为一,令人恍然“看不见”,她却用歌声宣布着她的存在。而这歌声,不是与春日的种种天籁同样融而为一吗?这无疑是一首“春歌”——春天之歌与青春之歌。
特定的生活画面原本就如此惝恍迷离,表现到诗中的艺术画面自然也就惝恍迷离。而在这画面背后,我们不是可以体察到作者那被撩惹起并从而投射到艺术中的惝恍迷离的情思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