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孙映逵

一片自帆,孤零零地,

在大海的蓝雾中闪光。……

它想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域?

它又丢下了什么,在自己的故乡?……

浪在翻腾,风在呼啸,

弯曲的桅杆在轧轧地响……

唉,——它并不是为寻求幸福而飘荡,

也不是为躲避幸福而逃亡!

它的脚下,是蔚蓝色的清澈水流,

它的头上,是灿烂的金色阳光。

而它,这叛逆者,却祈求着风暴,

似乎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孙映逵译)

(俄国)莱蒙托夫

19世纪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总是充满着浓厚的阴郁色调、失望的悲叹和迷惘的追求。这并不奇怪,他的诗产生于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的极其黑暗的时代。他,年青的富有个性和正义感的诗人,决不愿意在翻云复雨的险恶日子里随俗浮沉,在诗里留下了他的痛苦的彷徨和思索。《帆》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波罗的海海岸上,当时是1832年8月,诗人才十八岁,从京都莫斯科刚到彼得堡不久。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是诗人典型的忧郁心态和倔强性格的表现。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都采用即景抒情的结构。每节前两行皆写海景,从远景到近景,直到诗人置身于景中;后两行则假托孤舟而抒发感情。这与中国诗艺中的比兴法相似。

在第一节中,孤帆在远海蓝雾中漂泊,诗人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孤独的”(ояинокий)一词特地被置于句末而得到强调。雾海茫茫,片帆泛白,不禁令人联想起中国五代词人孙光宪的“片帆天际闪孤光”(《浣溪沙》)之句。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走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箝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得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忧伤地对自己发问:帆啊,你漂泊到了这里,是为了寻我什么呢?你又在故乡抛下了什么呢?这又表现了诗人另一种心态——迷惘。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漂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这是“荷戟独彷徨”的志士之悲。同时,诗人又流露出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接着,诗人推出了风呼海沸、船桅欲倾的镜头,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首节问句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仍然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最后,海上又平静下来,碧波万顷,阳光辉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这里,才算是回答了前面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这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本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逆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逆精神在躁动不安,是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的确,这是莱蒙托夫内心深处的苦闷、迷惘和追求的独白。也只有这种象征性的、意识流式的、朦胧不清的表述法,才能倾诉他的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中的情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