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马》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吴伯箫
马是天池之龙种。那自是一种灵物。
——庾信《春赋》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晚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Oldmanisthetwiceofchild,我们也志同道合。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罢,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时,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你不信么?“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那个落落大方说着这样话的家伙,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还有那冯异将军的马,看着别人擎擎着一点点劳碌就都去觍颜献功,而自己的主人却踢开了丰功伟烈,兀自巍然堂堂的站在了大树根下,仿佛只是吹吹风的那种神情的时候,不该照准了那群不要脸的东西去乱踢一阵,而也跑到旁边去骄傲的跳跃长啸么?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马》从结构和题材两方面综合起来分析,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怀念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家乡骑马的乐趣为线索,写出了浓烈的乡情和亲情;第二部分以历史上的名人名马以及对马的想象为经纬,表达了一种宏阔激荡的胸襟。两部分刚柔相济,交织成一曲节奏逐步增强、速度渐渐加快的马之歌。
这一曲马之歌旋律欢快流畅,其文辞则形象鲜明,富于动感。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让我们观赏他笔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幼童骑马歌唱图,媳妇下马省亲图,年节雪野赛马图,孟春走马踏青图,端阳倚马河边图……这八九幅图画描绘得是这样地传神,读者真是不难想象画中人物的神态和心情。各位不妨试细读“端阳,正是初夏……”这一段文字,定会赞赏作者的生花妙笔。
这段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然是散文式的交代——这些都是叙述中的应有之义;而激发我们想象的,则是那几笔简洁而精到的描写。我想,每一位读者都能据此构图,描绘出垂柳拂清流,游鱼欲咬钩的画面来。如果你是位真正的画家,那当然还能透过你的画面让人们听到那活浪活浪的水声和渔父所哼的小调儿,让人们感受到那种一品尚书也不换的境界。人称王维笔下“诗中有画”,那么我们说吴伯箫这些文字“文中有画”,恐怕也不为过吧。
本文第一部分所摹写的画面,或亲情脉脉,或闲情悠悠,或轻快活泼,或“霹雳弦惊”,但总的说来记述舒缓从容而语言灵动朴实。文中暗引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加以变化,又引用洋谚语“老人是二度的孩童”,都十分自然。转入第二部分,文中融入的情感渐趋高亢豪迈,语言则显得耀眼夺目。这部分因借助大量典故而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那驮着刘皇叔跃过檀溪的神马、救宋康王赵构渡河的泥马、助刘秀称帝的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烈马、令胡人闻风丧胆的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征马……种种小说中的、传说中的、诗篇中的、史书中的描写与记载,当令读者的想象如万马奔腾,而胸襟也为之开阔了。
与本文题材丰富、感情浓烈相适应,《马》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酣畅道劲之感。文中多用紧凑的短句,仿佛应和着哒哒的马蹄声;而在语句之中和语句之间,又由于常常略去了某些看似不能缺少的词句而显得轻灵致密。试看以下两段文字,如果加上括号里的词或短语,感情色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的时候〕,残照红于榴花,〔我〕驱马过三家村边,〔只见屋前〕酒旗飘处,〔不由得〕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此情此景,〕你不馋得口流涎么?〔那〕才怪〔呢〕!〔下得马来,将〕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尽管〕狗〔狺狺地〕咬也不怕。〔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于是赶紧〕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已〕掌灯了,〔夜空亮起了我〕最喜〔欢的〕那满天星斗。
当学生了。〔学校在〕去家五里遥的城里。〔我每〕七天一回家,〔回家以后,〕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涘,丛林,〔我骑马的〕踪迹殆遍殆遍。〔每次〕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远远地听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
两相比较,一定可以发现,有了括号里的文字,意思虽然明白,但原文那种或遒劲或飘逸的神韵便会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