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晨安》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郭沫若
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
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
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
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
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
晨安!万里长城呀!
啊啊!雪的旷野呀!
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
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
晨安!雪的帕米尔呀!
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
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
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
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
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
啊啊!你在一个炸弹上飞行着的D'annunzio呀!
晨安!你坐在Pantheon前面的“沉思者”呀!
晨安!半工半读团的学友们呀!
晨安!比利时呀!比利时的遗民呀!
晨安!爱尔兰呀!爱尔兰的诗人呀!
啊啊!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呀!
晨安!华盛顿的墓呀!林肯的墓呀!Whitman的墓呀!
啊啊!惠特曼呀!惠特曼呀!太平洋一样的惠特曼呀!
啊啊!太平洋呀!
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
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
醒呀!Mésame呀!
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
1920年1月间作
〔注〕先驱者。印度孟加拉省。即邓南遮,为意大利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担任过空军飞行员。1953年郭将此句改为:你早就幻想飞行的达·芬奇呀!Panthéon,即巴黎的万神祠;“沉思者”为法国近代大雕刻家罗丹的作品。美国诗人惠特曼。日文“醒”字的音读。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深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这首《晨安》,尤其鲜明、突出地打上惠特曼的印记,自然其中也表现出郭沫若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诗句连续用“晨安”领起,这“同字起句法”是惠特曼最喜欢用的;各诗行长短不拘,组成诗节的行数相差甚大,其间无规则可寻,这也是惠特曼自由体的特点。
以二十七个“晨安”领起参差错落的诗行,好像大风鼓动着波涛,层层叠叠,相推相涌,滚滚而来,具有雄伟的气势和宏朗的声响。这种奔腾不羁、豪迈粗犷的诗风,和惠特曼的《草叶集》很有类似之处。委婉是诗美之一种,粗犷也是诗美之一种;轻柔的音韵是诗美之一种,宏朗的声调也是诗美之一种。《晨安》正是以粗犷的作风、宏朗的声调,表现沸腾的激情,从而把读者征服了。
奔放不羁却不散漫松懈,恣意挥洒却不芜杂凌乱,寓谨严于疏放之中,是《晨安》结构艺术的突出特点。第一节尽情渲染清晨的气氛,并请晨风“把声音传到四方”,既点了题又领起下面诗节。接着,诗人以关怀全人类的胸怀,向全世界问安。而这许多问安,是以地域的转移为线索,由中国到俄罗斯,而后印度、欧洲、美洲;诗人站在日本的海岸瞩目世界,最后诗人的视线又回到日本,深切关怀日本人民的命运。结构的转折,在语句上也有相应的表现,大凡以“啊啊”领起的句子,就是一个转折的开始。《晨安》真是酣畅淋漓而又认真结构。诗人的眼睛巡视着全世界,诗人的想象飞翔在世界上空,具有疏荡遒逸、挥洒纵横的气势,不禁使人感到那浑然一体的壮美,领略那井然有序的结构,这是《晨安》接受惠特曼影响而又不失自己艺术独创性之所在。
《晨安》向全世界祝福,内容极多,范围极广,如此宽阔的胸襟和惠特曼极类似;其间贯穿着的对被压迫民族的关怀,对民主传统的敬意,这在《草叶集》中也很明显。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将这首诗和《草叶集》比较一下,当会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