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任钧》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警报·任钧》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一声尖锐而悠长的汽笛

 在天空放射出来

  仿佛闻得到血腥的信号

——空袭警报又发出来了

 

警报——

诚然带来了恐怖和震惊,

但同时也好像在敌我中间

 划下了一条红线,

使得双方的界限更加分明!

可不是吗?

在那惊心动魄的长啸声中:

 用同样的动作,

  同样的心情,

千万人都同时站拢在一边,

同时感到共通的运命!

 

在抗日战争期间,以空袭警报为诗作题材是极其平常的;但任钧这首《警报》诗,却能在选材立意上加深开掘,颇有新颖独到之处。

诗作仅分两个层次,在第一层中只是写“警报”的发出。“尖锐而悠长的汽笛”是敌人即将前来空袭的信号。这信号可以使一般读者从中得到许多联想。也许已想象出敌机机群正在天空中列队呼啸而来,而地面上则到处是慌乱的人群;也许“血腥的信号”已化成一幅幅悲惨的图景……而诗人的着眼点,却是“警报”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种顽强的全民抗战精神。所以“空袭警报又发出来了”的一个“又”字不仅仅在于表现敌人的猖狂,也确切地反映出我抗日军民高度警惕、密切注意敌人动向,团结战斗的决心和力量!

诗人正是顺着这一条思绪进入第二层的诗意表达。“警报——诚然带来了恐怖和震惊”,其中“诚然”两字承认战争是残酷的,接着又把人们的“恐怖和震惊”暂时搁置一边。因为此时此刻诗人要强调突出的是一种全民抗战的同仇敌忾之心!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警报声中有些人紧握着对空射击的枪炮,有些人做好了应急救护的准备,有些人甘冒牺牲的危险而坚守重要的岗位,有些人则扶老携幼钻入防空洞中……这时,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强烈地感受到敌我之间的分明“界限”,强烈地感受到非常时期中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共通的运命”。正因为有这样分明的“界限”和“共通的运命”,才使人们对本民族的神圣的抗战事业产生出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任钧,作为抗战前夕“国防诗歌”的倡导者,写了不少以抗战为题材的优秀诗作。他不仅深受国内诸如刘大白、刘半农、朱自清、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诗人的影响,也深受一些苏联早期革命诗人的影响。他强调新诗要有现实感、时代感,既能激励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情,又具明快、豪放、有力的诗风,并倡导诗的朗诵。从这首《警报》诗来看,无疑基本上实践了他的一贯主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