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李广田》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眷恋,是人类极其美好的情感,在太平洋彼岸,十九世纪的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热烈颂扬“松树和橡树的土地”,“柠檬与无花果的土地”,“喷着清凉气息的妖娆的大地”,“闪着各种光彩的河川的大地”。在太平洋此岸,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坛上,郭沫若频频地呼唤着“地球,我的母亲”,显示着他的热烈;艾青反复地吟唱着“大堰河,我的褓姆”,显示着他的深沉;而李广田,把自己称做“地之子”,则显示着他的质朴。虽然这几位诗人的性格各异,诗作的风格不同,可对于用乳汁喂养过他们的人民,用温馨抚爱过他们的土地,都有着同样诚挚的“作为人子的深情”。
且让我们来读一读李广田的这首《地之子》吧。
“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个在山东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农家的儿子,亲切而骄矜地,满怀稚子之心地,“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诗人出自胸臆的抒情,就如同大地一样的平直,一样的质实,一样的本色。毋须矫情,毋须作态,更毋须凌空高蹈,“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非常执著地证实着抒情主人公和大地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品格,同样的情性。
这是一首自由诗。全诗分两节。第一节直接倾吐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情。第二节由“地”而转向“天”。《地之子》的作者正是从“大地”与“天国”的这种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恋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歌唱美丽的“晴空”与第一节内容相对应,将读者的思绪从地下引到蓝天白云,却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又回到地上。这一突然的跌宕,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这种反衬的跌宕艺术手法,能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