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海明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海明威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迷惘的一代”流派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堪萨斯市的 《星报》当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和意大利服役,其重要作品 《永别了,武器》 (1929) 即是以他在意大利的战争经历为描写基础的。1922年,海明威返欧当记者,在巴黎加入了文学团体,与庞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作家过往甚密。这些交往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也为他写作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6) 提供了背景。这部小说是“迷惘的一代”流派的代表作品。这段时期他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并博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扬。30年代海明威发表了两部重要的非小说作品: 《非洲的青山》(1935) 和 《 死在午后》(1936),它们反映了作者对运动与冒险的爱好。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 (1937) 表明海明威开始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有所关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两次赴西班牙报道战事,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在西班牙的所见所闻,为他创作剧本《第五纵队》 (1940) 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0)提供了素材。后者被公认为其杰作之一。自创作《丧钟为谁而鸣》 之后,海明威沉默了 10年,直至1905年另一部长篇小说《过河人林》 (1950) 的问世。1952年,小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重新获得了批评界的好评。同年,他获得了普立彻奖金,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在以后的几年里,海明威只写作了1964年发表的早年巴黎生活回忆录《不散的筵席》 以及1970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由于不堪忍受多种疾病的折磨,以及心理上的抑郁,海明威于1961年开枪自杀。

海明威的作品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心声。作品反映了20年代“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厌战、悲观情绪,以及他们对现实所怀的幻灭感,也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关心他人生活和苦难的美国青年。海明威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表现这个主题的同时,他刻划了一种“硬汉性格”。那些富于男子汉气概的人物,面对的都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他们强壮、勇敢、坚强不屈。他们也许最后失败了,然而,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强者、是胜者。在艺术上,海明威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其极富个性的语言风格。他以简约、朴素的词汇和语句,简洁明快的口语习语纯洁了美国语言。他的语言充满了生气与活力。海明威的风格影响了一文代风。其风格不仅影响了许多美国作家,也在许多欧洲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