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叶赛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叶赛宁

苏联俄罗斯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对田原风光充满了超然的爱。1912年教会师范学校毕业,1914年发表诗作,191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纪念死者的节日》 (亦译 《扫墓者》),诗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和对俄罗期的爱,受到好评。叶赛宁因此结识了彼得堡的诗界名流: 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勃洛克,颇受影响。他从风形一时的象征派诗人身上学到了高超的技巧,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风格。1918——1919年间意象派独立于象征派而自成一体,叶赛宁旋即成为意象派的领袖。他追求惊人的形象和离奇的词句,以期冲破旧的标准,寻找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新的诗歌方式,来表达他心中日益增长的焦虑。他虽然带着农民的倾向欢迎了十月革命,但他忧愁地感到无法适应时代。十月革命后的诗歌大多流露出抑郁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1918年出版的 《雏鸽》,《变了样》、《农村的日课程》中。诗人因此放浪形骸,卷入恋爱与婚姻的旋涡之中。诗集《洒馆似的莫斯科》 (1921——1924) 表明了诗人精神及创作的极度危机。1923——1925年期间诗人从做作的意象主义手法中解放出来,恢复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的韵脚、词汇和比喻,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诗篇 《列宁》,诗集 《俄罗斯与革命》。50年代以来诗人优美的诗歌冲破官方的禁锢,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