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欧阳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欧阳修

字永叔,四十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永丰)人。四岁而孤,家贫,竟至“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泷冈阡表》),依三叔欧阳晔生活。寡母郑氏教养成材。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游随州,得韩愈诗文遗稿,读而慕之,遂厌当时沿袭五代馀习的锼刻骈偶之文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与梅尧臣、苏舜钦及西京留守钱惟演等诗酒唱和,其文名传于天下。景祐元年(1034),授宣德郎,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被贬,谏官高若讷独以为当黜,欧阳致书责之,以为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上其书,遂贬为夷陵县令,徙为乾德令。后仁宗锐意太平,广言路,修政事,庆历三年(1043),人荐修为谏官,遂以太常丞知谏院。修勇于任事,敢于上言,论事切直,权贵侧目,人以为仇。仁宗独奖其言,赐五品服,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此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修全力支持。庆历五年,范仲淹被免职,修自劾乞罢转运使。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加以陷害,下开封府审讯,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被贬为滁州知州。其名著《醉翁亭记》即写于滁。居二年,徙扬州、颍州,皆有惠政,改南京(宋真宗时以宋州为宋太祖旧藩,升为应天府,后建为南京)留守,以丁内艰去职。服除,入朝,判流内铨,小人畏其复用,纷纷排挤,出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时士子崇尚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提倡自然平易文风,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嘉祐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礼部侍郎,又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升为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次年,更进阶正奉大夫。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英宗治平四年(1067),御史中丞彭思永、御史蒋之奇诬蔑修与其长媳关系暧昧。修以风节自持,受此污辱,九上章奏,请求辩白。朝廷使诘彭、蒋,二人理屈辞穷,皆被黜,修亦心灰意冷,连乞致仕。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次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修博学多才,是史学家、经学家与博物学家,其古文、词曲、诗歌创作皆取得很高成就。在诗歌创作上,有意矫正流行于当时的镂金错彩,注重词藻、典故而忽略内容的西崑体诗风。如叶梦得所言:“欧阳文忠公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石林诗话》)其诗不用生僻之典,不堆砌华辞丽藻,不重奇巧对偶。只是把目所见、心所感写了出来,仿佛信手拈出,质朴平易,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今人钱鍾书云:“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宋诗选注》)其诗作中多记事、写志、摅思、说理之作。如《啼鸟》、《答原父》、《读徂徕集》、《重读徂徕集》、《食糟民》、《送任处士归太原》、《戏答元珍》、《和明妃曲》等皆为其代表作品。他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还是一代诗文革新的主将。早年与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汇聚成为一个锐意改革的士人集团,“同为古文歌诗”,当领袖文坛时便运用各种方式改革旧文风,提倡新文风。他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奖掖人才。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最杰出的文人才士大多为其赞赏、吸引或荐举,如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他的著作颇富,有《新五代史》七十五卷,《新唐书》中的“本纪”、“志”、“表”等部分,约为七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清杨希闵为撰《年谱》。《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