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楹联·郑燮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旋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写兰竹,工书法,书杂分隶笔法,自称“六分半书”,查礼《铜鼓书堂遗稿·词话》中说:“板桥工书,行楷中笔多隶法,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另具高致。”他是当时叛逆传统、表现个性之艺术精神的代表,他的诗、文、书画无一不是其真实情感的流露。《松轩随笔》中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将一腔不合时宜的牢骚与自己的苦闷与彷徨都倾注于书画之中,表现了独特而真挚的艺术个性,成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书论正是这种艺术思想的表现。论书极重个性,主张古人为我所用。关于板桥卖书画的趣闻逸事,民间流传尤多。如因嗜狗肉之美而误中盐商之计被骗去字画;只肯付二千两银子的一半求书一联的财主,得到板桥半幅对联等等故事,都说明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不只是无偿供权贵们欣赏的艺术品。
他的字,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地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燮“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故心余太史诗有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奇致。’又一绝云:‘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开临池路一条。’可谓得其髓矣。”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即板桥亦未能造此境也。”清秦祖永《桐阴论画》曰:“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不可讳言,在郑板桥的盛名之下,人们会发现郑氏书法亦有不足之处。创新必不可少,然变体求之太过,会与“自然”的艺术原则相悖,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氏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不足之处。有《板桥全集》、《清史稿》卷五百四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