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礼节·揖拜
宾主相见表示客气谦让的礼节。是用手的动作表示的礼节,俗称 “作揖”。但古代作揖与后代不同,是推手的动作,类似现代表示谦让时以手作的 “请”的姿势,因此又称 “揖让”。孔子在描述古代射箭比赛时说,参赛者温文尔雅,登上射击台时互相“揖让”,以示谦虚。《白虎通义·礼乐》 解释说,“揖让” 的礼节是表示 “尊人自损”。据说,这种“推手” 的礼节在古代又分三种情况: 一为 “土揖”,专用在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为 “时揖”,专用于有姻亲关系的异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平而至前; 三为 “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后来逐渐演变为 “引手向上” 的动作,即双手合抱向上,类似拱形,故又称 “拱手礼”。历代王朝规定为平级品官相见的礼节。这种拱手抱拳的礼节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古代中国人表示客气谦让最常用的一种礼节,其使用频率相当于现代流行的西式握手礼。这是一种互相尊敬、互相平等的礼节,林语堂曾经将其和握手礼比较,并列举其优点:第一是自由,没有握手礼难免遇到的尴尬,如对方不伸出手、握手时间的长短、谁先松手、万一自己的右手拿着东西等; 第二是卫生,因为双方没有身体接触,因此避免了病菌 (如肝炎) 的传染; 第三是方便,没有远近的限制,更不必象握手礼那样须一一握手; 最后是潇洒大度。因此,这一传统礼节今天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