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研究·唐诗品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唐诗品汇

唐诗选本。明高棅编撰。高棅(1350—1423),字彦恢,更名廷礼,别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后升典籍。擅书画,尤工诗,与闽人林鸿、郑定等号“闽中十子”,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等。本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着手,至二十六年完成,凡九十卷,共选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作者六百二十人,分体编排,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长短句附),五言绝句八卷(六言绝句附),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七言排律附)。洪武三十一年,高棅又补入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为《补遗》十卷,遂使全书足成百卷,六百八十一人,诗六千七百二十三首。是书前有明马得华、王偁、林慈所写三序,又有高氏自撰《总叙》,简述唐诗流变,在严羽、杨士弘唐诗分期观点的基础上,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并对每一时期代表作家的风格特色作了概括;又简述本人学诗过程,对历代唐诗选本均有所评论,如对杨士弘《唐音》,既肯定其“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又批评其“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微存”及对高適、王昌龄、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等品评失当的缺点,从而引出编选《唐诗品汇》的缘起和具体做法:“远览穷搜,审详取舍,以一二大家,十数名家,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校其体裁,分体从类,随类定其品目,因目别其上下、始终、正变,各立序论,以弁其端。”《总叙》后又有《历代名公叙论》,为历代评论家论析唐诗言论的汇编;有《凡例》、《引用诸书》、《诗人爵里详节》等。《凡例》说明《品汇》一书“定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诸品目”而“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馀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与太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柳与高、岑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是书论述各种体,常将九格与四期结合而论,评述唐诗发展演变比较细致深入,且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注意引用历代论者的评论,按评论全人、评某诗全篇抑或评某句之不同,分列于作者姓氏之后、某诗篇前后和某句之下,颇便参考。是书虽标榜初盛中晚各不偏废,实受严羽《沧浪诗话》影响,特重盛唐。明前后七子倡“诗必盛唐”说,名为崛起,实即本诸是书,以致《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清钱谦益、贺裳、吴乔皆不以此书为然。而以四库馆臣的评价比较公允:“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在众多唐诗选本中,本书可算佼佼者。其版本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陈炜初刻,后有张璁、姚芹泉、陆允中、张恂、汪宗尼等刻本及《四库全书》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后因《品汇》卷帙过繁,高棅又约选之而成《唐诗正声》二十二卷,有明正统七年(1442)彭曜,嘉靖年间何城、韩诗,万历七年(1579)计谦亨等多种刻本,又有明桂天祥批点、郭濬评注等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