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何景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词研究·重要诗人·何景明

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八岁能赋诗作文,被视为神童,十五岁中举人。轰动一时,其所经过,往往被人围观。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时宦官刘瑾当政,曾上书吏部尚书许进等,劝其抵制权宦,措词激烈,未被采用,遂告病还乡。次年,被免官。刘谨失势后,由李东阳推荐,复原官。武宗正德(1506—1522)间,朝政昏乱,武宗仍然宠信宦官,将宦官钱能家奴钱宁收为义子,抽调边军入京。景明上疏云:“义子不能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矛头直指皇帝,朝野为之震动。正德十一年(1516),擢为吏部员外郎,直制敕房,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曾痛殴在外欺压百姓及官吏的太监廖銮之家奴。在陕四年,以经术儒学诲诸生,因劳悴过度,引疾归,至家六日卒。景明工诗,在京时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相唱和,号为“七子”,后世称为明前七子。七子中除去王廷相,增加朱应登、陈沂、郑善夫、顾璘四人,号称“十才子”。《明史》本传称其“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但景明因年辈较低,不似梦阳之傲睨一切,以文坛盟主自居。景明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李、何二人取法不同。《明史》言“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颇能道中两人的区别。梦阳学诗如临古帖,景明则强调“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与李空同论诗书》),并视所学对象皆为佛家所喻之筏,“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同上)。其作品与其诗论基本一致,注重才情,清俊浏亮。其古体诗中有不少揭露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以及人民痛苦的作品,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如:《岁晏行》描写人民处于饥寒仍要纳税服役;《玄明宫行》借描写刘瑾竭民力以造宫室,宫成而瑾败,欲求一丘土而不可得之事,以告诫炙手可热的权贵。其近体诗以摅怀写志为主。景明注重词藻音律的谐婉流畅之美,这在其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明月篇》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李梦阳讥景明诗“读之若抟沙弄泥,散而不莹,又粗者弗雅也”(《再与何氏书》)。后世评价景明诗者则以肯定者为多。宋徵舆云:“仲默直欲追踪《风》、《雅》,故微辞淡旨,以《三百篇》为则,其为汉、魏、六朝、初盛,不过因体以属词,存其形似耳。”(见《皇明诗统》)其诗文作品收入《大复集》,另撰有《雍大录》三十六卷。孟洋为撰墓志铭,李开先为作传。《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