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神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神骨

古代与诗论有关的美学概念。唐元稹《画松诗》评张璪的《古松》画:“往往得神骨。”“神骨”是指松树枝根内蕴的坚贞挺拔、刚毅健强的精神气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绘画理论中的“神骨”,也兼指形状瘦劲,与“书贵瘦硬方通神”道理相通。诗文理论中的“神骨”,往往与“形貌”、“形似”相对而言,如袁中道说:“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珂雪斋文集·中郎先生全集序》)“神骨”是诗文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豪迈峻拔、刚毅凛然的个性特征。无个性,则流于形式;无气骨,则伤于萎靡。景物描写中的“神骨”,是指景物内在的精神气骨。神须形以生,形得神而立。有“神骨”之形,必虬劲有力,如张璪画古松,容易得之“神骨”,若画烟柳,则“神骨”难以寄生。景物中之“神骨”,具体地说,就是作者之“意”的赋予,是作者个性的外托。淡泊之人,往往得“纤秀”;坚贞之士,常追求“神骨”。“纤秀”呈现“和”,“神骨”突出“傲”。“傲”骨嶙峋,故有古松的坚强不屈,挺拔屹立。诗文之“意”是“神骨”,那么“神骨”须借语言文字之“形”才得以生。它要求语言文字精约工致,峻削细刻,让人望形而知神,得貌而辨骨。“神骨”不同于“神气”,“神气”偏于柔,“神骨”偏于刚。诗求“神骨”,最需要熔炼淘洗。“吐糟粕而吸精华,略形貌而取神骨,此淘洗之工也”(清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王安石刘禹锡的一些,就具“神骨”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