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总集·钦定熙朝雅颂集》简介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历代诗歌总集· 钦定熙朝雅颂集》新诗鉴赏

清诗总集,一百三十八卷,清铁保编纂。保(1752~1824)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亭,旧谱称觉罗氏,自称赵宋之裔,后改栋鄂,隶满洲正黄旗。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山东巡抚,嘉庆九年(1804)进所编选之《八旗诗集》,赐名《熙朝雅颂集》,后以洗马致仕。

此编所收是王公贵族、文人武士以及八旗中闺阁之诗作。满洲本是以弓马游猎起家,后来兼并诸部,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建立以后,满洲八旗分派住在各地,成为镇压各地汉族百姓反抗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弓马骑射,但随着国家的安定与旗人生活有着国家俸禄为保障,八旗子弟无所事事,有一部分弃武从文逐渐汉化者越来越多。乾隆皇帝在位时借整顿旗务多次加以制止。他曾传喻八旗子弟“务崇敦朴旧观,毋失先民巨矱;倘有托名读书,无知妄作,侈口吟咏,自蹈嚣陵恶习者,朕必重治其罪”。可是制止者本人———乾隆皇帝就是一位“无知妄作,侈口吟咏”的最多的“诗人”,而且产量居古今诗人之冠。因此,皇帝号令虽严,也属一纸空文。旗人写诗作文之风,越来越盛。旗人诗家出专集者越来越多,清统治者定鼎中原也有一百余年,然而,却不见满洲诗人的总集或选本出现,其原因就在于最高统治者对此采取了压制的态度,谁也不敢冒险编纂这类书籍。《熙朝雅颂集》之编纂,标志着压制满人汉化政策已经失败。此书得到嘉庆皇帝的承认和作序可以视为满洲上层人士与文人公开融合于汉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此时距乾隆皇帝去世仅有五年,不过在嘉庆的序文中对于旗人写作汉诗是吞吞吐吐承认的:“夫言为心声,流露于篇章,散见于字句者,奚可不存?非存其诗,存其人也。非爱其诗律深沉,对偶亲切,爱其品端心正,勇敢之忱洋溢于楮墨间也。是崇文而未忘习武,若逐末舍本,流为纤靡曼声,非予命名‘雅颂’之本意。知干城御侮之意者,可与之言诗。徒耽于词翰,侈言吟咏太平,不知开创之艰难,则予之命集得不偿失,为耽逸恶劳之作俑,观其集者应谅予之苦心矣。”从这些文字看来,最高统治者还是要把这种汉化限制在自己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旗人可以在不影响其作为镇压工具的前提下作有限度的汉化。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满族统治者的汉化过程也就是满族统治的衰落过程。旗人的生活、风俗都与汉人有别,这些在收入本集的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是在其他清诗总集中难以见到的。

旗人诗歌的风格以近白居易者为多。编者编选此集是十分谨慎的。满族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特别尖锐复杂,而且许多事情关系着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机密,因此,在选录作者与作品上就颇费斟酌,稍有偏差,关系着身家性命。编者在“凡例”中言其编选此书,入选作者是以朝廷所肯定的《皇清文颖》为圭臬的。“故于《文颖》所载之人,其诗未见于他编者,仅一一登载,不敢稍为遗漏”。清室的天潢贵胄,另编首集,以爵位高低为序。其他则参照《国朝诗别裁》顺序,以若干年为一段,一般作者以科名先后编入其中。此书多采之诸家本集,无本集者则从伊福纳《白山诗钞》、卓奇图《白山诗存》以及各种选本中择入。《随园诗话》的批者满洲人某说:“铁冶亭辑八旗人诗为《熙朝雅颂集》,使时帆(法式善)董其事。其前半部,全是《白山诗选》,后半部则竟当作买卖做。凡我旗中有势力者,其子孙为其祖父要求,或为改作,或为代作,皆得入选。竟有目不识丁,以及小儿女子,莫不滥厕其间。”(见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园诗话》后附“批本随园诗话批语”)明清两代诗文选本为标榜声气而编者不少,但如此贬斥此集,复核本书,似言之过甚。因为满洲许多人关系高层的政治斗争,完全做成“买卖”是不可能的。

全书分首集二十六卷,共收五十六人作品;正集一百零六卷,收作者五百三十余人,余集二卷收十六人。

此书有清嘉庆间内务府刻本,甚精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