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黄庶之子。幼颖异,博闻强识,读书数遍则能背诵。少时从其舅李常游学于淮南,深为一些宿学名士赏识。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解试第一,次年中进士,为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调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为留守文彦博所重。元丰元年(1078),庭坚仰慕苏轼,以诗投赠,颇受赞赏,以为其诗文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庭坚始有名于世。元丰四年,改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庭坚入朝,实由旧党领袖司马光推荐,在京与苏轼、苏辙、孙觉、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人一起品书论画、诗酒唱和,颇为惬意。诗歌创作,亦获丰收,形成风格独特的“山谷体”。哲宗元祐六年(1091),丁内艰。元祐八年,服除,被任命为国史编修官,请辞。绍圣元年(1094),出为宣州知州,旋改鄂州。章惇、蔡卞认为庭坚参与修撰之《神宗实录》多诬蔑先帝之处,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黔州亲笔书写杜甫西川诗与夔州诗,欲刻石。绍圣四年,再移戎州。有杨某捐资将黄书杜诗全部镌刻于石,并盖一高堂保存,庭坚题为“大雅堂”。蜀中文士慕而从之游者,经其指点,学问诗文皆有所进步,下笔皆有可观。徽宗即位,调和党争,庭坚被调为监鄂州酒税,改为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权知舒州。召为吏部员外郎,请辞,知太平州。徽宗崇宁六年(1102)六月,至太平州,仅九日便被罢官。次年,下诏销毁三苏、黄庭坚等人诗文集,并立元祐党人碑,全面迫害旧党人士。执政赵挺之本与庭坚有隙,借此对黄罗织罪状,以其所撰《承天院塔记》中有“天下财力屈竭”语句,诬为“幸灾谤国”,被除名,羁管宜州。在宜州备受苦难,竟卒于此。庭坚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文名仅逊于苏轼兄弟,论诗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提倡矫劲峭拔、清奇健举的诗风,一些同辈(如陈师道)或后辈(如洪炎、洪刍等)受其影响,竞相效法,形成后世所称之“江西诗派”,亦被诗论家称为“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黄诗以写自己的游宦浮沉与文士生涯为主,在这类作品中,不仅再现了仕途的险恶、党争的激烈和士人生活的风雅精致、丰富多彩,而且也反映了诗人纷繁复杂的心态。《登快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寄黄幾复》、《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老杜浣花溪图引》、《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都是其代表作品。他也有一些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作,如《流民叹》、《次韵邵之才将流民过悬帛岭均田》、《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虎号南山》、《戏和答禽语》,皆可见作者对于百姓苦难的同情。黄诗风格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惊心动魄。 如清姚範所说,黄诗“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援鹑堂笔记》)。庭坚亦工于用典,凡佛经、道书、语录、小说等杂书之事典无不可入诗,擅长炼字造句,其律诗对偶多拗句、警句,为后世学江西诗者所效法。黄诗虽瘦硬,但内容却较温和,与其对诗歌理解有关:“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种认识必然削弱其创作的批判性。其末流则更走上脱离现实、追求纯艺术技巧的道路。庭坚虽为“苏门四学士”与“苏门六君子”之一,然其文学成就远高于苏门其他诸人,故后世将其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词、其文皆有独特成就,除秦观外,远非馀子所及。书法也为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豫章先生内外集》。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其孙黄㽦所撰《年谱》最为翔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