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作者及版本述略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六祖慧能(638~713)是禅宗的实际创立者。慧能“一生以来,不识文字”,其传法记录及生平事迹经由弟子法海整理而成为《坛经》。“坛”,指法坛、戒坛;“经”,是将慧能说法内容比作释迦牟尼所说的佛经。《坛经》是禅宗的基本经典,而且在佛教史上,《坛经》是唯一一部除释迦牟尼说法之外被尊称为“经”的佛教典籍。
慧能,也称惠能,因久住曹溪弘法而被称为“曹溪大师”“曹溪古佛”,其禅法也被称为“曹溪法门”。俗姓卢,其父行瑫官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后左降迁流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慧能生于岭南,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24岁时于市偶闻一客诵《金刚经》,“心明便悟”,遂辞母前往湖北黄梅参礼五祖弘忍。后弘忍为付法衣,命众弟子作偈以见。神秀上座之偈被弘忍评价为只到门前,尚未见自本性。神秀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所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但在惠昕本以后的各本《坛经》里,“佛性常清净”被改为“本来无一物”。惠能之偈得到弘忍认可,并因此而密受法衣,成为禅宗六祖。慧能得法后,为防人争夺法衣,领弘忍之训,南归隐遁,混杂于农商编人之中,前后共16年。39岁至南海(今广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师,正式落发出家,并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为众人开法。翌年,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法,前后36年。先天二年(713)入寂,春秋七十有六。慧能生平除了生卒年古今从无异说外,其他特别是慧能参礼五祖弘忍和出家开法年代,佛教史上记载出入很大。上述慧能生平采用潘桂明的考证(参见潘桂明《坛经全译》,巴蜀书社,2000年版,前言第10~12页)。另也可参考印顺法师的考证(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122页)。
《坛经》在历史上有许多版本,这间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禅宗思想的演变。其中,真正独立、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
(一)敦煌写本。大约抄写于唐末至宋初,是目前发现的最古的版本。全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经文不分章节品目,约12000字左右,是《坛经》的早期形式。迄今为止,敦煌写本《坛经》有四种:其一,敦煌本(斯坦因本,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S.5475);其二,敦博本(1943年向达于敦煌发现、现藏敦煌博物馆的写本,编号为敦博077);其三,北图本(北京图书馆收藏本);其四,旅博本(原旅顺博物馆收藏本)。其中,敦煌本自身字迹混乱,错讹过多,现行各种校本都仍有不够完善之处;北图本残缺不全,非完整写本,且脱写较严重;旅博本已佚,现仅见首尾各一页;相较之下,敦博本的抄写比其他诸本都要规范,不仅错、误、讹、脱、衍少,而且在用字的选择方面,比敦煌本更为准确、简明,因而具有更高价值。
(二)惠昕本。由北宋初年惠昕改编,经胡适和铃木大拙考证,成书于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名《六祖坛经》,上下两卷,共11门,约14000字。后传入日本,经兴圣寺翻刻,又称兴圣寺本。
(三)契嵩本。虽未署名,但一般认为是北宋契嵩的改编本。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3卷(现存本一卷),共10品,约20000余字。
(四)宗宝本。由元代宗宝编订,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不分卷,共10品,约20000字。明代以后流传最广,几乎成为《坛经》的唯一流通本。
因敦煌写本《坛经》年代最早,所以一向受学术界重视。日本学者矢吹庆辉1923年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现敦煌本,经校写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另有日本学者铃木大拙1934年的校订本,该本参照和利用了日本兴圣寺本,在分全文为57节的基础上,加以校注,撰文解说,改正了敦煌本的一些明显错误。国内学者郭朋的《坛经校释》,以铃木校本为底本,并纠正了铃木的某些失误,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为广泛。另杨曾文以敦博本为底本,在铃木、郭朋两种校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了《坛经》的研究。此外,潘桂明《坛经全译》的附录部分有校注的《坛经》原文,该校注以敦博本为底本,参以敦煌本、北图本、旅博本,并吸收了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李申《敦煌坛经合校》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