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明代文学批评文献·明人撰写的文学批评著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代文学的文献·明代文学批评文献·明人撰写的文学批评著述

明人撰写的文学批评著述浩如烟海。在明人留下的别集、总集、笔记、札记中,都有可能发现与文学批评有关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形,试图对明人撰写的文学批评著述加以全面清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此丰富的内容也是我们这部书所容纳不下的。这里仅就见闻所及,对明代的诗话、词话、评点本及目录提要等择要略作评介。

文献的排列,大体以诗(含词)、文、小说、戏曲为序,同一文体内则以撰写时间为序(有个别例外),《明代文学批评概述》中已介绍的内容从略。

《归田诗话》 瞿佑(1341—1427)撰,凡3卷,120条。有成化二年木讷序、成化三年柯潜序、弘治庚申胡道序、洪熙乙巳瞿佑自序及乾隆乙未朱文藻跋。朱跋云:“钱塘瞿存斋先生,明洪武中,以荐历仁和、临安、宜阳三学教职,入为国子助教,升周府右长史。永乐初,以诗祸谪戍保安,洪熙乙巳赦还。此《归田诗话》三卷,盖还乡以后所作也。”该书杂记师友言论及宦游见闻,体例似欧阳修《归田录》,但内容较为集中,均与诗道相关。“余观卷中所载,如谓陆秀夫殉国,家铉翁持节,汪水云赐还,实足以愧奸臣,壮义士,岂独娱戏风月,以资人笑谈而已哉? ”(柯序)这一评述是中肯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此书所见颇浅。其以‘搥碎黄鹤楼’作李白语,以王建《望夫石》诗为陈克,讥张耒《中兴碑》‘玉环妖血无人扫’句谓杨妃缢死,未尝溅血,是忘《哀江头》‘血污游魂’句也,于考证亦疏。而犹及见杨维桢、丁鹤年诸人,故所记前辈遗文,时有可采焉。”评价偏低。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唐诗品汇》 高棅(1350—1423)编。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批评功能的唐诗总集。凡90卷,所录620家,诗5769首。分体编次凡五言古诗24卷,七言古诗13卷,附长短句古诗;五言绝句8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10卷;五言律诗15卷;五言排律11卷;七言律诗9卷,附七言排律。又搜补作者61人,诗954首,为拾遗10卷。《唐诗品汇》成书于明初洪武年间,特点是分体编年,以类相从。每类选目,根据各体诗的具体情况,将入选作家分别归纳为各种不同类型,并缀以短论,品第其高下。高棅所撰总序将唐诗发展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总体风格和每一时期不同诗人的特色作了概括描述,指示出学习唐诗的具体途径,而宗旨所在,是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就此而言,《唐诗品汇》上承严羽《沧浪诗话》,下开前后七子先河,其文学批评意识是显著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集部·总集类》提要指出:“宋之末年,江西一派与四灵一派,并合而为江湖派,猥杂细碎,如出一辙,诗以大弊。元人以新艳奇丽矫之,迨其末流,飞卿、长吉一派与卢仝、马异、刘叉一派,并合而为纤体,妖冶俶诡,如出一辙,诗又大弊。百馀年中,能自拔于风气外者,落落数十人耳。明初闽人林鸿,始以规仿盛唐立论,而棅实左右之,是集其职志也……诸体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九格。其凡例谓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为大家、为名家、为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为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自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陈子昂与李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与高适、岑参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盖宋严羽已有是说。二冯尝以刘长卿亦盛亦中之类,力攻其谬。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所见甚是。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怀麓堂诗话》 李东阳(1447—1516)撰,凡1卷。李东阳论诗,以声调为主,注重诗与文体制的差异,其论述代表茶陵诗派的主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六《集部·诗文评类二》提要云:“李、何未出以前,东阳实以台阁耆宿,主持文柄。其论诗主于法度音调,而极论剽窃摹拟之非,当时奉以为宗。至何、李既出,始变其体,然赝古之病,适中其所诋诃,故后人多抑彼而伸此。此编所论,多得古人之意,虽诗家三昧,不尽于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姚希孟《松瘿集》有此书跋云:李长沙诗以匀稳为主。其为古乐府,弇州讥其类小学、史断,乃其谈诗颇津津。是时词林诸公多以诗为事,卷中所载如彭民望、谢方石辈,相与抨弹甚切。读之犹想见先辈风致云云。核其词意似颇不满于东阳。然王世贞诋西涯乐府乃其少年盛气之时。迨其晚年作西涯乐府跋,已自悔前论。希孟所引,殊不足为凭。惟好誉其子兆先,殆有王福畤之癖,是其一瑕耳。”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收有此书,题为《麓堂诗话》。

《颐山诗话》 安磐撰,凡2卷。四库全书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六《集部·诗文评类二》提要云:“磐字公石,颐山其号也,嘉定州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事迹具《明史》本传。其论诗以严羽为宗。其中如以海棠为杜甫母名,尚沿小说之误。又以‘朝扣富儿门’四句讥杜甫‘致君尧舜’之妄,亦失之固。所载讥陈循诗、嘲裁传奉官诗,亦皆近乎小说,无关诗法。然其议庄昶‘溪边鸟共天机语’、‘杖上梅花太极行’句,论梅尧臣‘歌欲论长恨,人将问少君’句,及排周紫芝论林逋梅诗,则固公论也。磐亦能诗,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载其数篇,深许其工。故其评论古人,多中窾会。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有《四库全书》本、《明诗话全编》本。

《南濠诗话》 都穆(1459—1525)撰,凡1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此编刻意论诗,而见地颇浅。如许彦周诗话解《锦瑟》诗,以‘适怨清和’配中四句,附会无理。而摭为异闻。杨载诗之‘六朝旧恨斜阳外,南浦新愁细雨中’,格律殊卑。‘柳色嫩于鹅破壳,藓痕斑似鹿辞胎’,尤属鄙俚,而指为佳句。至载入元景文‘去年先生靡恃己,今年先生罔谈彼’之谑,更伤芜杂矣。其书世有二本。一为黄桓所刻,凡七十二则;一为文璧所刻,凡四十二则,较黄本少三十则,而其中三则为黄本所无。近鲍廷博始以两本参较,合为七十五则,即此本也。”《历代诗话续编》据鲍本收入。首列黄、文二序。黄序称穆“学问该博,而用意精勤,钩深致远,而雅有枢要,诚足以备一家之体”;文序谓其“玄辞冷语,居然合作”。所论颇为中肯。

《谈艺录》 徐祯卿(1479—1511)撰,凡1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集部·别集类二四》提要云:“其平生论诗宗旨,见于《谈艺录》及与李梦阳第一书。如云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励其气;《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或未尽臻其奥,吾亦罕见其失也。又云绳汉之武,其流也犹至于魏;宗晋之体,其弊也不可悉据。其所谈仍北地摹古之门径。特梦阳才雄而气盛,故枵张其词;祯卿虑澹而思深,故密运以意。当时不能与梦阳争先,日久论定,亦不与梦阳俱废,盖以此也。”《四库全书》本《迪功集》附录。另有《历代诗话》本。

《夷白斋诗话》 顾元庆(1487—1565)撰,凡1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是编论诗多隔膜之语。如秦韬玉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可谓寒酸穷眼,元庆乃称其状富贵之象于目前,品题殊误。所录明诗多猥琐。至议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谓鱼腹中安得有书,尤高叟之为诗矣。”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入本书。

《升庵诗话》 杨慎(1488—1562)撰,凡14卷。《升庵诗话》,自明以来向无善本。有刻入升庵文集者,凡8卷(第54卷至第61卷)。有刻入升庵外集者,凡12卷(第67卷至第78卷)。有刻入《丹铅总录》者,凡4卷(第18卷至第21卷)。《函海》本凡12卷,附补遗3卷。此有彼无,此详彼略,前后顺序和卷帙均有不同。民国初年,丁福保汇辑《历代诗话续编》,爰搜集各本,详加校订,改编为14卷,较此前诸本为善。升庵著此书在谪戍永昌之时,边地少书,惟凭记忆,故不免小有舛讹。但学有根柢,兼富词章,瑕玷虽存,而精华亦多。其诗少见知于李东阳,文学主张与前七子有异。

《四溟诗话》 谢榛(1495—1575)撰,凡4卷。榛号四溟山人,故名。《四库全书》本名《诗家直说》,凡2卷。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论诗基本倾向与李攀龙、王世贞一致,主张师法盛唐,讲究格调,但又略有不同。他强调超悟,认为学习前人应不露痕迹,自成一家,尝谓:“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谢山人榛》)对诗的意境创造、情景关系诸问题,亦不乏真知灼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今观其书,大旨主于超悟,每以作无米粥为言。犹严羽才不关学、趣不关理之说也。又以练字为主,亦方回句眼之说也。如谓杜牧《开元寺水阁》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句不工,改为‘深秋帘幕千家月,静夜楼台一笛风’,不知前四句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末二句为‘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皆登高晚眺之景。如改‘雨’为‘月’,改‘落日’为‘静夜’,则‘鸟去鸟来山色里’非夜中之景,‘参差烟树五湖东’亦非月下所能见,而就句改句,不顾全诗,古来有是诗法乎?王士祯《论诗绝句》‘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榛’,固非好轻诋矣。至所谓诗以一句为主,落于某韵,意随字生,岂必先立意云何,其语似高实谬,尤足误人。是但为流连山水、摹写风月、闲适小诗言耳,不知发乎情,止乎礼义,感天地而动鬼神,固以言志为本也。”有《历代诗话续编》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宛平校点本。

《国雅品》 顾起纶撰。起纶编选明诸家之诗,上起洪武,下迄隆庆,凡60卷,首列《品目》1卷。仿钟嵘《诗品》例,对所录各家分士、闺、仙、释、杂等五品加以品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集部·总集类存目二》提要云:“起纶当嘉、隆之际,太仓、历下声价方高,故惟奉《艺苑卮言》为圭臬。”“又声气交通,转相标榜。其入品者洪武至正德仅七十九人,嘉、隆两朝乃至五十二人,而附见名姓者尚不在其数。大抵与起纶攀援唱和,有瓜葛者居多。”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艺苑卮言》 王世贞(1526—1590)撰,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正稿说部,凡12卷。正文8卷,专评述诗文;附录4卷,分论词曲、书画等。《历代诗话续编》收录正文8卷。论词、论曲部分曾分别单行,题为《词评》和《曲藻》。《曲藻》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世贞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此书为其早年之作,主张文崇秦汉,诗法盛唐。其诗论仍以“格调说”为出发点,但解释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诗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卷一),认为格调不同,系由于才思之别,与李梦阳、李攀龙等论格调有所不同。晚年曾加以修订,改变了其中若干自认为偏激的看法。论词、曲、书画较重自然,多从鉴赏角度提出看法,颇有独到之见。

《逸老堂诗话》 俞弁撰,分上下两卷。此书长期以钞本流传,但知作者姓俞。民国初年丁福保汇辑《历代诗话续编》,始考知作者名弁,字子客。卢文弨跋云:“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斑驳可喜。其论《麓堂诗话》载同官献谀之词,未免起后人之议,尤确论也。”所评颇为中肯。

《存馀堂诗话》 朱承爵撰,凡1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是编凡论诗二十六条,离合参半。如论《天厨禁脔》假借格之谬,辨《渔隐丛话》论琴阮琵琶诗之非,其说皆确。他论映雪收萤一联及苏轼少年诗一条、欧阳修学温庭筠一条,亦皆有理。惟所称明人诸诗,多涉芜杂,论乐府必合本题篇名一条,似确而固。至于不知寒山子为何人,则失之眉睫之前矣。”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入本书。

《艺圃撷馀》 王世懋(1536—1588)撰,凡1卷。世懋系世贞弟,极为王世贞、李梦阳、李攀龙等人推重,以为其能追配古人。世懋不满于“格调派”末流之失,主张“今之作者,但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对具体作诗方法等问题亦有讨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六《集部·诗文评类二》提要云:“是编杂论诗格,大旨宗其兄世贞之说,而成书在《艺苑卮言》之后,已稍觉摹古之流弊,故虽盛推何、李,而一则曰:我朝越宋继唐,正以豪杰数辈得使事三昧。第恐数十年后必有厌而扫除者,则其滥觞末弩为之也。一则曰:李于鳞七律,俊杰响亮,余兄推毂之。海内为诗者争事剽窃,纷纷刻鹜,至使人厌。一则曰:尝谓作诗初命一题,神情不属,便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畏难怯思,即以充数。能破此一关,沉思忽至,种种真相见矣。一则曰:徐昌谷、高子业皆巧于用短。徐能以高韵胜,高能以深情胜。更千百年,李、何尚有兴废,二君必无绝响。皆能不为党同伐异之言。其论郑继之亦平允,未可与七子夸谈同类而观也。”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等。

《诗薮》 胡应麟(1551—1602)撰,凡20卷。计内编6卷,分论古今体诗,以体为序;外编6卷,历评周、汉、六朝、唐、宋、元各代诗,以时为序;杂编6卷,其中遗逸3卷,谈前代亡佚篇章,闰余3卷,述五代、晚宋及金代诗;续编2卷,论明初洪武至嘉靖年间作品,亦以时为序。论诗以前后七子“格调说”为标准,比李梦阳、王世贞为李白、杜甫,至谓“诗家之有王世贞,实集大成之尼父”,显然推崇过分。但他既讲“格以代降”,又讲“体以代变”,既重格调之“法”,又尚“兴象风神”之“悟”,认为神韵应以格调为基础,格调应以神韵为归宿,见解亦不完全同于前后七子。且征引甚富,作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资料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提要云:“《明史·文苑传》曰:胡应麟幼能诗,万历四年举于乡。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手自编次,多所撰著。携诗谒王世贞,世贞喜而激赏之。归益自负。所著《诗薮》十八卷,大抵奉世贞《卮言》为律令,而敷衍其说。谓诗家之有世贞,集大成之尼父也。其贡谀如此云云。是应麟著此书时,世贞固尚在。乃内编又自纪其作哭王长公诗二百四十韵事,岂应麟又续有所增益欤? ”有清末广雅书局本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

《唐音癸签》 胡震亨(1569—1645)撰,凡33卷。震亨曾编辑《唐音统签》10集,以干支为序,此书是第10集,故称癸签。前9集皆录唐诗。此集则辑录有关唐诗研究资料,共分7目:一曰体裁,凡1卷,论诗之体裁变迁及声病等;二曰法微,凡3卷,分24子目,格律、字句、声调等,一一加以讨论;三曰评汇,凡7卷,按时代、体裁、题材等门类评论唐代诗人和诗作;四曰乐通,凡4卷,讨论乐府;五曰诂笺,凡9卷,训释名物典故;六曰谈丛,凡5卷,采撷唐代诗人的遗闻轶事;七曰集录,凡3卷,首录唐集卷数,次录唐选各总集,再次为金石墨迹。此书资料丰富,颇有系统性,凡有关唐诗源委、体制沿革、风格高下、作家短长等材料,均采撷大备。“虽多录明人议论,未可尽为定评,而三百年之源流正变,犁然可按,实于谈艺有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六《集部·诗文评类二》提要)。有清康熙刻本。又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订正再版。

《诗归》 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编,凡51卷,其中古诗15卷,唐诗36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三《集部·总集类存目三》提要云:“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点逗一二新隽字句,矜为玄妙。又力排选诗惜群之说,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至于古诗字句,多随意窜改。顾炎武《日知录》曰:近日盛行《诗归》一书,尤为妄诞。魏文帝《短歌行》:长言永叹,思我圣考。圣考谓其父武帝也,改为圣老,评之曰圣老字奇。《旧唐书》载李泌对肃宗言: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宏,天后方图称制,乃鸩杀之,以雍王贤为太子。贤自知不免,与二弟日侍父母之侧,不敢明言。乃作《黄台瓜词》,使乐工歌之。其词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其言四摘者,以况四子也。以为非四所能尽,改为摘绝(按,高棅《唐诗品汇》载此诗,已作摘绝,则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误本,是亦其失,故仍存炎武之说)。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朱彝尊《诗话》谓是书乃其乡人托名。今观二人所作,其门径不过如是,殆彝尊曲为之词也。”钟惺、谭元春均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明诗自弘治以后,一变于前后七子,以古诗学汉魏、律诗学盛唐为宗旨,其末流失于空廓肤熟;再变于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末流失于鄙俚轻率;钟惺、谭元春标举幽深孤峭,意在补偏救弊,《诗归》一书,乃竟陵派理论主张的具体贯彻,不乏独到之见,亦不免由此滋生新的流弊,故在明末清初颇受非议。《诗归》中的古诗和唐诗部分均有单行本,名《古诗归》《唐诗归》。有明万历间刻本。按,《诗归》系列的作品,明末尚有《明诗归》10卷补遗1卷(旧题钟惺、谭元春编)、《名媛诗归》36卷(旧题钟惺编),其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三《集部·总集类存目三》。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诗源辨体》 许学夷(1563—1633)撰,凡38卷。正集36卷,历论周、楚、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诗;后集纂要2卷,卷一论宋、元诗,卷二论明诗。该书以“辨体”为名,所谓辨体,主要是从体裁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论述历代诗歌之发展衍变。从这一宗旨出发,在论述方式上颇费斟酌,如“《辨体》中论汉魏诗先总而后分,论初、盛、中唐诗先分而后总者,盖汉魏诗体浑沦,别无蹊径,然要其终亦不免有异,故先总而后分;至唐人则蹊径稍殊,体裁各别,然要其归则又无不同,故先分而后总。若李杜则皆入于神,韦柳则并称冲淡,故亦先总而后分。至元和、晚唐,则其派各出,厥体甚殊,故但分而不总也(元和、晚唐虽有总论,而非论其同也)”(许学夷《诗源辨体凡例》)。作者生当明代后期,不满于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竟陵派的理论偏颇,因折中诸说,立论较为稳妥,对各种诗体源流的梳理和诸风格流派的探索,亦不乏卓见。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等。

《诗镜总论》 陆时雍撰,凡1卷。陆时雍编有《古诗镜》36卷、《唐诗镜》54卷,本书是其总论。“其大旨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如云:诗须观其自得,古人佳处不在言语间。又云:气太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烦。所言皆妙解诗理。其间如《孔雀东南飞》一诗,讥其情词之纰谬。而于储光羲、孟浩然辈亦俱有微词。盖其时王、李余波,相沿未息,学者方以吞剥为工,故于蹊径易寻者,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针砭流俗,故不免惩羹而吹齑”。评语“间涉纤仄,似乎渐染楚风。然总论中所指晋人华言是务、巧言是标,实以隐刺钟谭。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绮语之习。与竟陵一派,实貌同而小异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集部·总集类四》)。陆时雍重五言而轻七言,倡神韵而略格调,代表了诗坛的一种趋势。有《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等。

明人撰写的诗学著述,除以上各种外,《四库存目》和《明诗话全编》还收有若干种。《明诗话全编》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较为常见,不烦引述。兹将《四库存目》所收其他明代诗话略作排比,不另撰写提要。计26家28种:单宇撰《菊坡丛话》26卷、蒋冕编《琼台诗话》2卷、旧题何孟春撰《余冬诗话》3卷、游潜撰《梦蕉诗话》2卷、陈霆撰《渚山堂诗话》3卷、徐泰撰《诗谈》1卷、旧题王世贞《全唐诗说》1卷、《诗评》1卷、刘世伟撰《过庭诗话》2卷、皇甫汸撰《解颐新语》8卷、梁桥撰《冰川诗式》10卷、郭子章撰《豫章诗话》6卷、朱孟震撰《玉笥诗谈》4卷、朱宣墡编《诗心珠会》8卷、邓云霄撰《冷邸小言》1卷、周子文编《艺薮谈宗》6卷、张之象撰《楚范》6卷、李日华撰《恬志堂诗话》3卷、叶廷秀撰《诗谭》10卷、旧题陈继儒撰《佘山诗话》3卷、陈懋仁撰《藕居士诗话》2卷、王昌曾撰《诗话类编》32卷、旧题胡震亨撰《唐诗谈丛》1卷、陈云式撰《诗脍》8卷、雪畴子辑《绿天耕舍燕抄》4卷、费经虞撰《雅论》26卷、不著撰人名氏之《艳雪斋诗评》2卷、《词曲评》1卷。

以上诗话,《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均有提要。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集部·词曲类》收有陈霆撰《渚山堂词话》3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二○○《集部·词曲类存目》收有张��撰《诗馀图谱》3卷、附录2卷、程明善撰《啸馀谱》10卷,计词论3种,读者可以参考。另请参考本章《明诗话全编》条。

《文章辨体序说》 吴讷(1372—1457)撰。吴讷编有《文章辨体》一书,内集50卷,外集5卷,采辑前代至明初诗文分体编录,各体均有序说。《文章辨体序说》系汇集诸序说而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一《集部·总集类存目》提要云:“《内集》凡四十九体,大旨以真德秀《文章正宗》为蓝本;《外集》凡五体,则皆骈偶之词也。程敏政作《明文衡》,特录其叙录诸体,盖意颇重之。陆深《溪山馀话》,亦称《文章辨体》一书,号为精博,自真文忠《文章正宗》以后,未有能过之者。今观所论,大抵剽掇旧文,罕能考核源委,即文体亦未能甚辨。如《内集》纯为古体矣,然如陆机《文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已纯为骈体,但不隔句对耳。至骆宾王《讨武曌檄》,纯为四六,而列之《内集》;又孔稚圭《北山移文》,亦附之古赋,是皆何说也?古乐府备列《吴声歌曲》《西曲歌》《江南曲》诸体,淫词艳语,并登简牍,而独斥律诗为变体,非耳食欤!《外集》收及词曲,已为泛滥,而以王维《渭城曲》、刘禹锡《竹枝词》、白居易《杨柳枝词》,缀于简末,谓之附录。夫《渭城曲》本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当时伶人采以入乐耳,遽别之于绝句之外,已为愦愦;且唐歌曲乃宋元词曲之先声,反附录于宋元人后,直本末倒置矣。其余去取,亦漫无别裁,不过取盈卷帙耳,不足尚也。”吴讷强调“文章以体制为先”(《文章辨体凡例》),致力于“原制作之意而辨析精确,一本于先儒成说,使数千载文体之正变高下,一览可以具见,是盖有以备《正宗》之所未备而益加精焉者也”(彭时《文章辨体序》),颇有助于文章体类的研究。《四库提要》之诋斥,未免过分。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与《文体明辨序说》合刊)。

《文体明辨序说》 徐师曾(1517—1580)撰。徐师曾编有《文体明辨》84卷,凡纲领1卷,诗文61卷、目录6卷、附录14卷、附录目录2卷。《文体明辨序说》系汇集纲领和各体序说而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集部·总集类存目二》提要云:《文体明辨》“盖取明初吴讷之《文章辨体》而损益之。讷书《内编》仅分体五十四,《外编》仅分体五,前代文格,约略已备。师曾欲以繁富胜之,乃广《正集》之目为一百有一,广《附录》之目为二十有六。首以古歌谣词,皆汉以前作,真伪不辨,而以李贺一诗参其间,岂东京而后只此一诗追古耶?次四言诗,以分章者为正体,以不分章者为变体。次楚辞,分古赋之祖、文赋之祖、摹拟楚辞三例。次赋,分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例;又有正体而间出于俳,变体流于文赋之渐二变例。次乐府,全窃郭茂倩书,而稍益以《宋史·乐志》,其不选者,亦附存其目。次诗,取《文选》门类稍增之,所录止于晚唐,宋以后无一字。次诏诰诸文,皆分古体、俗体二例。次为书表诸表,则古体之外,添唐体宋体。碑则正体变体之外,又增一别体。甚至墓志以铭之字数分体。其余亦莫不忽分忽合,忽彼忽此,或标类于题前,或标类于题下,千条万绪,无复体例可求,所谓治丝而棼者欤!”徐师曾重视体类特征和各体文章的写作“准则”,认为“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其分体虽嫌琐碎,但条分缕析,颇有助于文章体类的研究。《四库提要》之诋斥,未免过分。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与《文章辨体序说》合刊)。

明人所撰的文章学著述品种不多,在以上三种之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六《集部·诗文评类二》收录王行撰《墓铭举例》4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收录王文禄撰《文脉》3卷、黄洪宪编《玉堂日钞》3卷、茅元仪撰《艺活甲编》5卷、朱荃宰撰《文通》31卷、蒋一葵编《尧山堂偶隽》7卷、无名氏编《明人文断》(不分卷)计7种,各书均撰有提要。另请参考《中国丛书综录》之相关著录。

署名李贽《水浒传》评点,现存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行的一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种是稍后袁无涯刊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一般认为,袁本大体是李贽评本(可能经过其门人等的加工),而容本则为叶昼伪托。容本每回的评论前有“李贽曰”、“李和尚曰”、“李秃翁曰”、“李生曰”、“李卓吾曰”、“卓吾老子曰”等字样,文字的语气狂傲,着力赞扬梁山好汉率性而为、直道而行的豪侠精神,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叙》强调“忠义”精神不同。据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记载:“叶文通,名昼,无锡人。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或自称锦翁,或自称叶五叶,或称叶不夜,最后名梁无知,谓梁溪无人知之也。当温陵《焚》《藏书》盛行时,坊间种种借温陵之名以行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水浒传》《琵琶》《拜月》诸评,皆出文通手。”这样一个叶昼,如果由他来评点《水浒传》,大约的确会像容本那样。袁本《水浒传》评点把“忠义”当作全书的“根本”与核心,并把宋江作为“忠义”的楷模寄予厚望与崇敬,其宗旨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叙》基本一致。袁本评点在人物性格、小说情节、景物点染等方面的分析亦时有卓见。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水浒传会评本》。

署名李贽《西游记》评点,详见《明代文学批评概述》“明代的小说批评”。

金圣叹《水浒传》评点,详见本书上编第八章《明代文学批评概述》第三节《明代的小说批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水浒传会评本》等。

明人所撰的小说批评著述,序跋所占比重颇大,因篇目较多,不能一一罗列。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洪武十一年(1378)瞿佑《剪灯新话序》、洪武三十年(1397)凌云翰《剪灯新话序》、弘治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正德三年(1508)林瀚《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嘉靖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嘉靖三十一年(1552)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大年《唐书演义序》、嘉隆间(1522—1572)吴承恩《禹鼎志序》、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汪道昆)《水浒传叙》、万历二十一年(1593)陈继儒《唐书演义序》、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继儒《叙列国传》、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万历间(1573—1619)酉阳野史《新刻续编三国志引》、万历间署名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憨憨子《绣榻野史序》、万历四十年(1612)《西汉通俗演义序》、五湖老人《忠义水浒全传序》、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如翰《云合奇踪序》、万历四十六年(1618)余象斗《题列国序》、绿天馆主人(或即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天启四年(1624)无碍居士(或即冯梦龙)《警世通言叙》、可一居士(或即冯梦龙)《醒世恒言序》、天许斋(或即冯梦龙)《古今小说题辞》、詹詹外史(冯梦龙)《情史叙》、张无咎《批评北宋三遂新平妖传叙》、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桃源居士(或即冯梦龙)《唐人小说序》、吟啸主人《平虏传序》、即空观主人(凌濛初)《拍案惊奇序》、崇祯五年(1632)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崇祯六年(1633)吉衣主人(袁于令)《隋史遗文序》、幔亭过客(袁于令)《西游记题辞》、金圣叹《水浒传序》等。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汇集历代小说序跋较全,可供参考。在序跋、评点之外,明人编撰的较为重要的小说批评著述还有:高儒撰《百川书志》20卷,有叶德辉《观古堂书目丛刻》本、1959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郎瑛撰《七修类稿》51卷,有明嘉靖年间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晁瑮编《宝文堂书目》,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34卷,有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48卷,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点本等;屠本畯编《山林经济志》24卷,有万历年间惇德堂刊本;谢肇淛著《五杂俎》16卷,有1955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王圻撰《稗史汇编》175卷,有明万历间刻本。

明代的戏曲批评文献,择其要介绍如下。

《太和正音谱》 一名《北雅》,朱权(1378—1448)编,凡2卷,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乐府》占全书五分之四篇幅,选录北曲曲牌335支,根据十二宫调分类,逐一记述各个曲牌的句格谱式,详细注明四声平仄,并用大小字体标清正字、衬字。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杂剧曲谱。其他章分别涉及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和戏曲史料。明臧懋循曾辑录此书中论述作家、作品部分而成《涵虚子曲品》,载于《元曲选》卷首。《太和正音谱》有影印洪武间刻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曲论》 何良俊(1506—1573)撰。系后人从其《四友斋丛说》第37卷中辑录有关戏曲部分成书。邓实曾将此书与徐复祚(1560—?)《三家村老委谈》谈戏曲部分合刊为《何元朗徐阳初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刊印时始用今名。主要谈北曲,对元代诸大家均有论断。徐复祚《曲论》深受沈璟格律论影响。

《曲律》 (1)魏良辅(生卒年不详)撰。简要阐述昆腔在字、腔、板眼各方面的练唱技术和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刻本《吴歈萃雅》,首行题《吴歈萃雅曲律》,次行题《魏良辅曲律十八条》。《词林逸响》卷首附刻本称《昆腔原始》,不载作者姓名。《吴骚合编》卷首附刻本称《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简称《曲律》。以上各本18条或17条不等。另有明嘉靖时人吴昆麓校改本,名《南词引正》。(2)王骥德(?—1623)撰。成书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经过十余年增改才定稿。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词、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并对杂剧、传奇和散曲等作品有所评论。是中国全面探讨戏曲理论的著作中最早的一部,颇多精辟见解。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南词引正》 魏良辅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曾经明嘉靖时人吴昆麓校改。其条数较《曲律》的其他刊本、抄本稍多,部分内容为他本所无,例如对当时各种戏曲声腔流派的论述。

《顾曲杂言》 沈德符(1578—1642)撰。系后人从其史料笔记《万历野获编》中辑录有关戏曲部分而成。内容包括对南北曲盛衰的论述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评介,以及音乐、舞蹈、小说等方面的记载与考证。其中记载明代民间俗曲的兴起与流传情况的部分,对了解明代民间音乐的发展尤有参考价值。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万历野获编》,参见《顾曲杂言》。

《曲品》 吕天成(1580—1618)撰。载明天启以前传奇作者90人,散曲作者25人,传奇作品192种。对嘉靖以前的作者、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和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再分为上中下三等,各加评语。对剧本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等问题亦兼有论述。是一部评论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初稿写于万历三十年(1602),万历三十八年(1610)曾加修订。后来又有作者万历四十一年(1613)增补本,戏曲作者增至95人,传奇作品增至212种(释曲部分的南戏、传奇和杂剧35种尚未计算在内),但流传不广。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谭曲杂劄》 凌濛初(1580—1644)撰。他推崇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本色,不满于明中叶以来王世贞等人崇尚骈丽的戏曲主张和“修饰词章、填塞学问”的创作倾向。评述汤沈之争时主张“才情”与“本色”结合。还就剧本写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持论较为公允。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度曲须知》 沈宠绥(?—1645)撰。该书主要解说南、北曲的不同唱法,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总结出其读字的格律及演唱技巧,并采用表格和口诀,便于读者领悟。当时南曲盛行,北曲衰微,加之南北曲的交流融会,许多唱家未去深究,致使南北字面混淆,谬误丛生。此书即为厘正南、北曲演唱中的字音讹误而作,与其《弦索辨讹》出于同一目的。其立论依据为“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有明崇祯年间原刻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弦索辨讹》 沈宠绥撰。列举北曲《西厢记》各套及南传奇中部分北曲套数的唱曲共375首,分别用符号注出其用北曲演唱时的字音和口法。此书系为厘正南、北曲演唱中的字音讹误而作,与其《度曲须知》出于同一目的,初刻本即附于《度曲须知》之后。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远山堂曲品剧品》 《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的合称。祁彪佳(1602—1645)撰。《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分妙、雅、逸、艳、能、具6个品级,现残存5品,其中雅品30种、逸品26种、艳品20种、能品217种、具品127种。另附“杂调”一类,收弋阳诸腔剧目46种。《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亦分6品,其中妙品24种、雅品90种、逸品28种、艳品9种、能品52种、具品39种,是明代著录明人杂剧的唯一专书。二书对所收剧目均加短评。许多已散佚的戏曲作品赖此书得以知道内容梗概。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明人撰写的戏曲批评著述,除以上各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李贽(1527—1602)撰《焚书·杂述》中的《杂说》《童心说》《读律肤说》以及他为《玉合记》《昆仑奴》《拜月亭》《红拂记》诸剧所写的题辞、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后人曾将这一部分辑出,名为《曲藻》单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臧懋循(1550—1620)《元曲选》序、潘之恒(1556—约1622)《亘史》和《鸾啸小品》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