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肖斯塔科维奇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父为工程师,母为钢琴教授。自幼随其母习钢琴。1919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随尼古拉耶夫学钢琴,从斯坦因伯格习作曲。1923年钢琴修毕,于1927年作为苏联钢琴学派代表之一参加首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并获奖。1925年自作曲专业毕业,以第一交响乐为其毕业作品。该作品由列宁格勒交响乐团于1926年首演,极获成功,作者遂一举成名,时年19岁。1930年写歌剧 《鼻子》,显露了作者写讽刺音乐的才能。音乐中使用了大量现代作曲手法,其中一段幕间曲全使用打击乐器。演出后颇受听众好评,但被官方评论家斥为表现“资产阶级没落情调”的作品,随即在舞台上消失。同年创作的舞剧《黄金时代》也具有同样的讽刺风格,以象征性手法讽喻正在日内瓦举行的裁军会议。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马克白斯夫人》巩固了肖氏的作曲家地位。演出后备受推崇,被认为是一部可以与世界现代歌剧中最佳作品相媲美,并更高积极意义的作品。第四交响乐 (1936) 排练后即遭多方批评,因而未能公演。第七交响乐 (列宁格勒交响乐) 作于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期间 (1941),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被当作与纳粹斗争的象征。二次大战期间,该作品在美国演奏达62次,战后又在欧洲各国广泛演奏,使作者获得世界性声誉。第八 (1943)、第九、第十、第十一 (1945、1953、1957) 交响乐艺术上平平,演出后无甚反响。第十三交响乐引起了一场关乎作者命运的的强烈争论。该曲终乐章合唱歌词采用了苏联诗人瓦图伸科为纪念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而写的诗篇,与苏联反犹政策相抵触,因而痛遭斥责。第15交响乐表现出兼收并蓄的风格,音乐中既有传统调性结构,也有十二音段落,并引用了罗西尼《威廉.退尔》的动机和瓦格纳《女武神》中的命运动机。作者本人曾宣称十二音是反艺术的,但在第15交响乐中却采用了这种手法,虽则有限,却意味深长。其后,十二音技术扩展到了其它作品,如第十二弦乐四重奏,并用自己的姓名字母组合D·S·C·H(D·bE·C·B)来构成音乐主题。肖氏的音乐观念属于20世纪,惯常自由使用不协和和声和复杂的对位技巧,但从未放弃调性原则。悲剧性、戏剧性、抒情性是其音乐的基本特性。生前曾在国内外获得多 种 荣 誉 : 列 宁 勋 章(1946.1956.1966)、苏联人民艺术家 (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66)、十月革命勋章(1971)、美国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1943)、牛津大学荣誉博士 (1958)、国际西贝柳斯奖第一名 (1958)、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博士 (1973)。作品有15部交响乐、15首弦乐四重奏、一首弦乐八重奏、一部钢琴五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二部小提琴协奏曲、二部钢琴协奏曲、二部大提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奏鸣曲、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一首中提琴奏鸣曲、24首钢琴前奏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剧、舞剧、合唱、声乐组曲等数十部。1978年苏联开始编辑其作品全集,至1984年共出42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