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与历史文献·正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隋唐五代文学的文献·隋唐五代文学与历史文献·正史

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史事的纪传体正史,共有5部。

《隋书》85卷,实由两部书组成,其中纪传部分55卷,是贞观十年(636)由魏征领衔修成,记载隋代38年史事。志30卷,显庆元年(656)由长孙无忌奏进,记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制度,原名《五代史志》。由于这一原因,《隋书》有单署魏征等撰和分署魏征与长孙无忌的不同方式。《隋书》撰修于唐初,相距甚近,有王劭《隋书》、王胄《大业起居注》等可为基础,预修诸人又均曾经历隋末变故,故所记大多较翔实,同时,也不免因与现实政治有关而多有讳饰。《隋书》诸志历来颇受好评,其中《经籍志》备录当时得知的秦汉以来典籍,尤为重要。《隋书》宋刻仅存两种残本,通行本有涵芬楼百衲本影印元大德饶州路刊本和中华书局1973年校点本。岑仲勉撰《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对《隋书》有较多订补。此外,《北史》也记及隋代史事,于《隋书》略有增补。

《旧唐书》200卷,署后晋刘昫等撰。其实此书从天福六年(941)始修,开运二年(945)修成,历时四年多,主要由赵莹监修,张昭远、贾纬、赵熙等编修。刘昫素无学识,仅监修七个月,适当完成奏进,就由他署名了。《旧唐书》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唐历朝实录,当时从高祖到武宗的十五朝实录相当完整,足资利用;二是唐人四次所修国史,其中韦述天宝间所修国史利用较充分。此外,如《礼仪志》用《大唐开元礼》,《经籍志》用《古今书录》,其他各志参用《通典》等书。由于编修时尚处五代乱世,编修馆臣的这些权宜办法是可以理解的。《旧唐书》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显著:优点是较忠实于实录、国史,不少特定时代痕迹的表述也未改尽。由于唐实录、国史都已亡逸,《旧唐书》所录尤为可贵。凡唐代的诏令、奏议,《旧唐书》也都保存原貌,不做大的改动。缺点是因用实录、国史,于当时史实颇多讳饰;宣宗后实录未修,故宣宗后史事缺落甚多,重要人物未立传者亦多,宣宗后本纪堆垛朝报,十分芜杂,错误多有。重要文学家大多有传,然多据史料拼凑,如李白、杜甫等传,错误颇多。《旧唐书》宋绍兴刊本仅存69卷,涵芬楼百衲本配明闻人铨本影印。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是以闻人铨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校订。清人岑建功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旧唐书逸文》12卷(道光惧盈斋刊本),岑仲勉《旧唐书逸文辨》(《史语所集刊》第12本)认为所录为唐国史佚文,并非《旧唐书》文字。

《新唐书》225卷,北宋时官修,先后历时17年始完成。宋祁负责列传部分,始终其事;欧阳修后期参加六年多,负责本纪、志、表部分。书成奏进时,欧阳修官高,本可一人具名,但他提出宋祁程功多,年辈高,遂一同署名,当时以为美谈。但后人推测可能的原因是欧阳修不满意宋祁的艰涩文风,故分别承担责任。《新唐书》奏进表中,自许“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新唐书》的利弊,也正体现在此两句中。参与修书的吕夏卿作《唐书直笔》统计,《新唐书》删去《旧唐书》的61篇传,增加三百多传,新增了《诸帝公主传》《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和《宰相》《方镇》《宗室世系》《宰相世系》四表。从全书来看,两人负责的部分确有很大的差异。本纪体现欧阳修的一贯修史态度,运用春秋笔法,简净中寓褒贬,不似《旧唐书》的繁冗。志、表部分立意较高,新增部分尤具卓识,原有各志也有很多改进,历来很得好评。列传除新增者外,其他各传也补充了许多事迹,从笔记杂史中采补事迹尤具特色。但列传行文艰涩不畅,宋祁又好改写唐人文章,不免使原文面目全失。欧阳修的本纪去取太严,也不免遗漏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两《唐书》的优劣,历代学者争执较多,从现在来看,还是各有长短,不能偏废。至于各具体纪传的取舍,读者应在互相比对后再作选择。宋吴缜作《新唐书纠谬》((《四部丛刊三编》影明本),用本证法指正书中的缺失。清人多将两《唐书》作比较研究,如沈炳震作《新旧唐书合钞》(中国书店影印同治刊本)、赵绍祖作《新旧唐书互证》(《丛书集成初编》据广雅书局本排印),都有助于对两书的利用。《新唐书》有涵芬楼百衲本影宋本和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旧五代史》150卷,北宋薛居正等撰成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3)。当时南唐、吴越尚未纳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编成,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五代各朝的实录。五代虽属乱世,但史官制度保存很好,除梁末帝一朝外,其他各帝实录都较完备。《旧五代史》虽文格稍弱,略显烦冗,因取资实录而于史事有所避忌,就史实丰富、史料原始来说,自有其特点。南宋、金、元后,欧阳修《新五代史》风靡海内,《旧五代史》渐归湮没,近代虽有原本留存的风传,并没有学者真正见过。清开四库馆时,由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用《册府元龟》等书补订,仍编为150卷,所存约仅原书的十之七八。清代通行的殿本《旧五代史》,删去了初辑本的引文出处,又慑于文字狱,删改了原书中涉及民族问题的贬斥文字。近人陈垣曾作《〈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励耘书屋丛刻》本),指出这些删改的原因。近代初辑本流出,先后有熊罗宿影库本和嘉业堂影印本问世。熊本改动较少,最近原书,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即以为底本,参校各本而刊行,是目前最佳的通行本。就今所知,散在群书而邵氏漏辑的逸文,还有一定的数量。

《新五代史》74卷,北宋欧阳修撰,是二十四史中最后的一部私修史书。欧阳修始修于30岁前,主要利用两次外贬和守母丧期间完成,到他死后才由家属缴进,可能还未最后定稿。《新五代史》新增史料,以十国部分为多,中原五代也据实录和公私著述稍有增益。欧阳修对五代道德沦败、廉耻丧失,深怀感慨,作此书以崇直斥邪,弘扬正气。书中多用春秋笔法,明确表达对人物的臧否褒贬,加上他的文章才能,使此书问世后,受到广泛欢迎,盛行一时,以致《旧五代史》终至废行。客观地说,《新五代史》所长在于文章和好恶,就对五代史事反映的准确全面来说,尚无法完全取代《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有欧阳修的学生徐无党注,集中在本纪和十国世家两部分,前者多说明春秋笔法的寓意所在,后者则主要说明文献取资,表达的主要是欧阳修本人的意见。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本和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清人注释本书的,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道光刊本)、徐炯有《五代史记注补》(有清抄本),近年均已影印。

顺便说到十国的史书。最早全面记录十国史事的专书,是宋太宗时路振的《九国志》51卷,原书久亡,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12卷,所存恐尚不及原书五分之一。十国专史留存至今的,南唐较多,马令《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影明本)记载翔实而丰富,陆游《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影明抄本)重史法而有识见,另存十来种杂史笔记,也多可补充史实;吴越有钱俨《吴越备史》(《四部丛刊续编》影吴枚庵抄本),一代史事得以基本保存;前后蜀史事,只有近于说部的张唐英 《蜀祷杌》(巴蜀书社1999年王文才等校笺本)和仅存一半的《锦里耆旧传》(《四库全书》本)稍存梗概;其他各国,都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史书。清初吴任臣撰 《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广搜各类文献,用纪传体分记十国史事,为当时人物立传,虽缺误较多,其价值却非其他书可替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