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节诗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八音节诗行

指以抑扬格或扬抑格构成的八音节四音步诗行,使用时可以允许某些有限度的变格。这种格式多见于双行体,而成为八音节双行体。拜伦曾提醒诗人们注意八音节诗行的致命弱点,即该诗体容易产生单调之感。但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特点是节奏快速,所以八音节诗行非常适用于叙事诗歌。而且对于大手笔而言,要避免单调格局也非难事,如弥尔顿的《沉思的人》就是运用这一诗体的成功之例,如:

Come, pensive Nun, devout and pure,

Sober, steadfast and demure,

All in a robe of darkest grain,

Flowing with majestic train,

And sable stole of cypress lawn

Over thy decent shoulders drawn.

Come; but keep thy wonted state,

With even step, and musing gait....

啊!虔诚、纯洁、沉思的圣女,

端庄、坚贞,而又娴静,

通身穿着肃穆的衣袍,

身后飘曳着雅美的长裙,

一条乌黑的细麻披巾,

更显出您肩身秀稳。

啊!保持您惯常的风姿,

步履平稳,若有思忖……

八音节双行体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法国记事诗、传奇诗以及传说故事诗。13世纪时,许多世俗传奇诗更多地采用了八音节双行体;后来的娱乐、戏谑型诗歌则把使用这种诗体作为常规。直至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佩隆、伏尔泰等仍爱用这种诗体。14世纪时,这一诗体传入西班牙,并成为西班牙早期诗歌的普遍风尚。15世纪时,它又成了西班牙宫廷抒情诗的固定格式,后来还发展为西班牙诗歌的最佳诗体。

12和13世纪时,英国在法国八音节双行体诗歌的影响下,对原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四重音诗行结构作了改进,在叙事诗中使用了八音节双行体。在乔叟(1340—1400)的诗歌里,八音节双行体尚有变格形式。在戈尔(1325—1408)的作品中,这一诗体则整齐规范。此后,八音节双行体还见用于圣迹剧与道德剧中。直至伊丽莎白时代,这种诗体的运用才逐渐减少。后来本·琼森、弥尔顿、戴尔、盖伊、斯威夫特、柯林斯等人在其描写性或哲理性短篇诗作中又采用这一诗体。17世纪时,勃特勒的《胡迪布拉斯》一诗是运用八音节双行体的名作。这首诗讽刺轻俏,用韵精巧,被后人广泛模仿。其诗体被誉为“胡迪布拉斯”体。此后,彭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也曾用这一诗体写过一些严肃的或怪诞的叙事诗。19世纪时,拜伦、司各特以及莫里斯等把这种诗体的运用推至高峰。在现代诗歌中,八音节双行体虽然尚未被其他诗体彻底取代,但已日渐衰微,仅在美国女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蕾(1892—1950)的《再生》等少数作品中,仍可见到现代诗人对八音节双行体的匠心妙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