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瓦列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音乐·瓦列斯

法裔美籍作曲家、指挥家。1900年在意大利都灵音乐学院学习和声与对位,1902年入巴黎天主教歌唱学校,师从丹第、卢塞尔和鲍德,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随韦多尔学习,曾在巴黎市举办的作曲比赛中获头奖。1915年去美国,1926年入美籍。1919年组建了新纽约交响乐团,并任指挥,以演奏现代音乐作品为主。1921年参与创立了国际作曲家同业公会,同时也积极参加促进泛美作曲家协会的各项活动。1929年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威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奏了其作品《阿美利加》、《超棱镜》、《奥秘》等,获得成功,确定了他的美国作曲家地位。1962年被选为国际艺术研究院和瑞典皇家学院院士,同年获布兰德大学艺术创作奖,1963年获首届考斯维茨基国际唱片大奖。

瓦列斯一直热心于对新音响、新作曲技术的探索,被认为是新观念、新技术的大胆探索者,电子音乐的先驱。他称音乐为“艺术科学”,是一门站在教学边缘上的学科。认为音乐家须与科学家、工程师们合作,才能更好地处理许多作曲中的创新问题。须借助于新的技术与设备来扩展纵横两向的音高、音响范围,在使用非和声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和声色彩,增加不同音色,扩大力度范围。并扩展了作曲的概念,自然界、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声音,均成其创作中的音响材料。多层的平行音流是其典型的写作方式,每层以音块及休止组成,用音流的迭合保持音乐的连续性。互无关系的音块运动是其音乐的基础,音高材料间相互作用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三次元的立体音群音响成为其作曲观念中的主导因素。20年代的作品主要是在常规乐器上采用非传统的手法寻求新的音响,主要作品有《阿美利加》、《布施》、《八棱体》、《超棱镜》、《积分》和《奥秘》。其中《八棱体》作于1924年,使用了七件管乐器、一把倍大提琴,乐曲没有使用音调及节奏发展变化等常规作曲手法,而代之以极端不协和的块状音响结构运动。《积分》一曲使用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乐曲采用了“晶体”音乐形式。所谓“晶体”一词意指基本的音响材料不变,而只在其各成分之间产生变化,在不变中寻求多变。3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 《电离》、《金属》、《密度21.5》和《赤道仪》,采用新的音响手段与常规乐器结合。如《电离》中全部使用打击乐器,外加一个警报器。《赤道仪》中则使用了两架“塞勒敏”电子乐器。1937年后,因不满足于在常规乐器上寻求新音响而一度停止作曲。50年代,磁带录音技术日益完善,使其获得了过去一直在寻求的广阔的音响资源。1953年,有人捐赠给他一台安派克斯录音机,使其创作计划得以实施。此后的作品主要是磁带音乐,创作方式是: 将各种音响分别录制在磁带上,然后编辑合成。成熟作品有:《沙漠》、《堂守者的行列》、《电子音诗》等。其中《沙漠》和《电子音诗》是电子音乐中的重要文献。

瓦列斯毕生致力于新音响资源的开拓探求,他不称自己的作品为“音乐”,而称为“组织化的音响”,并曾说:“不要称我为作曲家,而应称我为节奏、共鸣和音色的工程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