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巅峰期,欧阳修说“追三代之隆”(《集古录跋尾》卷四);王十朋称“远出乎开元、元和之上”(《梅溪文集》前集卷一四《策问》)。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多。宋代散文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数量空前。清人严可均编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作者仅3497人,作品746卷;清董诰等奉敕编辑的《全唐文》存文18488篇,作家3042人,加上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以及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作品逾两万篇,作家近唐前总数;而宋代作家作品数倍于此。《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撰述近万部,流传至今者四五千种。据缪钺先生《全宋文·序》称,宋代有文章传世者逾万人,作品超出10万篇。

宋代个体创作数量与名家数量也优于前代,少者百篇,多以千计。仅唐宋八大家而言,宋居其六。其各家创作数量,韩愈、柳宗元分别为361、522篇,而欧阳修2416篇、王安石1332篇、曾巩799篇、苏轼4349篇、苏辙1220篇,均多于韩、柳。

就脍炙人口、广为传播的名篇而言,唐代几乎全集中在韩愈、柳宗元笔下,王勃《滕王阁序》而外,其他作家极少。宋代有精品流传者以十计,欧、苏、曾、王之外,诸如王禹偁、范仲淹、石介、苏舜钦、司马光、周敦颐、胡铨、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朱熹、叶适、陈亮、文天祥等,均有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其二,多元共存,并向发展。宋代散文以散体、骈体、语体多元共存,并向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主要特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骈、散二体为劲旅,争雄于文坛,在不同时期互有消长,彼此影响,呈双轨并辙的同步运动状态,构成了宋代散文创作中的主旋律。语体虽不足抗衡骈、散,而为道学、理学所专擅,多是鸿学大儒授业课艺的纪录,体式仿《论语》《孟子》。在文学高度发达的宋代,语体文先天性弱点如片断性、不完整性、艺术因素的相对薄弱性等,影响了它的美学价值,故历代学人很少从文学、从散文角度予以关注和研究。但宋代语体文蔚为大宗,范祖禹《帝学》、王开祖《儒志编》发其端,《二程遗书》、徐积《节孝语录》等继其绪,至南宋而大盛,朱子《延平答问》、吕乔年《丽泽论说》、薛据《孔子集语》等,并出而丛集,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达140卷。且宋代语体散文仍保持多种艺术美学因素,如语气亲切宛然,风格自然纯朴,反映了宋文的一个方面。

较之语体、散体,骈体属后起之秀(骈体将在下章论述)。散体、骈体、语体在宋并非各自独立地平行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整合与竞争态势,驱动着宋代散文的发展。如果说北宋前期骈散之争尚有抗衡因素的话,那么,这种因素至北宋中期已成为推动宋文创作的合力。骈体的雅丽与节奏为散体所用,散体句式的自由灵活与语言的简洁质实为骈体所取,而语体的通俗自然和朴实易懂则同时为骈、散所接受。总之,散体、骈体、语体共同构成了宋代散文的全貌。

第三,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宋代散文流派纷呈,各派相互促进,推动着宋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宋代文人群体意识空前强化,大致相同的思想主张与审美趣尚,形成了众多的散文创作团体,从宋初的五代派到宋末的爱国派,其间作家群体及流派数以百计。宋代散文正是靠着这些作家群体和不同流派互相激发而产生的强大持续的驱动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前苏联格·尼·波斯彼洛夫所说:“每一种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的产生、互相影响和替代的过程。”宋代散文的发展正是众多不同创作团体和不同创作流派相继产生、互相影响和替代、承传的过程。宋代的散文家们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前代的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艰难地开辟着前进的道路,复古创新成为时代的思潮。宋代散文多元并存的局面,实际上是以流派或群体承传形式维系的。

注释

① 《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