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孟轲与《孟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孟轲与《孟子》

孟子(前385—前304)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的先世是鲁国公族孟孙氏,“三桓”后之子孙早已“式微”,其父母情况也不详。现在能见到的是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和刘向《列女传》载有“孟母断机”“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其余未可查考。可见,孟子年少时曾受过母亲的良好教育。

孟孙氏一家,在孔子生前就曾向他“执贤学礼”,孔子死后,仍与孔氏家族和门人保持联系。上辈这一脉师承关系,一直影响着孟子毕生的学术活动。孔子中庸学说传于曾参,曾参传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子思再传孟子。此为一说。另一说,认为孟子非直接受教于子思,而“受业子思之门人”(据《史记·孟荀列传》)。但荀况《非十二子篇》将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可见,孟子学说一定出于子思,故后世称其为“思孟学派”。孟子创宗立派后曾游齐、宋、滕、魏等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因不合当时潮流而未被采纳,最后只得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孟子时年七十有余,遂同门徒“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详见《史记·孟荀列传》)。

《孟子》的作者,究为何人? 曾有不少争议:一是认为由孟子亲撰;一是孟子死后由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再是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共同撰著。当前,一般取第三说。除《孟子》七篇,别有《外书》四篇,久佚不传。今传《性善辩》、《文说》、《孝经》和《为政》四篇,经考证为明人姚土粦(同“磷”)所伪撰。

《孟子》约有35370多字,其内容主要是三方面:①孟子政治主张,即倡仁义、法先王,希求通过“中庸之道”,实现“保民而王”的最高理想。②哲学思想,主要是宣扬“性善论”,并以此为其行仁政的出发点。③批驳“非儒”言论。主要拒杨墨,反纵横。说“杨氏(朱)为我是无君,墨氏(翟)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此外,孟子还有力倡五行学说等。

《孟子》这部散文较之《论语》,在体制上或文字风格上均有明显的进步。孟文说理周详,文笔畅达,激情荡漾,气势磅礴,富有雄辩家气概。正如苏轼所评:“其气充乎其中,溢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枢密韩太尉书》)。同时,又精细描刻,“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汉·赵歧语)。《孟子》一书中,还有不少富于讽谕的文学性寓言故事,耐人寻味。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是研究“亚圣”(汉赵岐首称)孟轲的最直接资料,特别是自从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集注》之后,数百年来一直成为影响极大的一部儒家经典。它对于我国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也很大。现存最早注本是东汉赵岐的《孟子注》,最通行的是朱熹的《孟子集注》,还有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