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髠,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国风恋歌,丰姿多采。《鄘风·柏舟》,别具一格。此诗开首,以流动漂浮的柏舟起兴:“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柏舟,闻一多先生谓:“柏木刳成的舟(当时一般用的似乎是独木舟,造船术尚未发达)。”柏树的自然形态挺拔壮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其艺术形象往往用以象征高洁坚定的人品。诗里的柏舟,隐含女子自比坚贞之意。一条柏木船在河中央漂来荡去。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婚姻不能自主,就像河中央那飘忽不定的柏木船般。此时此刻,她不禁想起热恋的意中人: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髧,头发下垂的样子。仪,配偶。髦据《礼记·内则》“总,拂髦”及“拂髦,总角”明,徐师曾注:“髦,鬌也。子生三月,剪发为鬌,带之于首。”“男未冠,女未笄,皆幼童。总角,童子之饰也。”由此可见,古代礼俗,男孩子生下三个月后,剪发时须留下少量头发,称为鬌。在未成年之前一直要留着作为装饰,又叫髦。两髦,就是夹顶门儿留的两只总角,诗里作为少年人的标志。这两句意谓:那个垂着两只总角的小伙子,实在是我的好伴侣。诗人以素描手法,一笔速写,突出发型,便鲜明地勾勒出小伙子天真活泼,质朴可爱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一别致的外表,其纯洁无邪,未脱稚气的童心也仿佛隐约可见。这一细节描写,绘形绘神,可谓点睛之笔。少女热爱的正是这样一个纯朴的少年。她不追求花花公子,也不喜欢纨绔子弟,可见其审美情趣高超脱俗。她心地单纯,天真无邪,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她所梦想的自由爱情,却横遭挫折,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其母也不同情她自找对象,进行干涉。少女感到彷徨苦恼,但她对爱情无限忠诚专一,矢志不移,从内心深处发出坚定的誓言:“之死矢靡它。”(之,至。矢通誓。靡,无。)由于母亲不体谅自己,她禁不住发出哀怨的呼号:“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只,表感叹的语助词。)古代的人们在感情激动或表示巨大的诚意与决心时往往指天发誓。从“至死也誓不变心!”这一誓词中,我们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亲切地感受到少女那颗赤诚的心在跳动,炽热的爱情在翻滚,坚定的意志在凝聚。司马迁说过:“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少女的悲叹,“吗啊,天啊!太不体谅我啊”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那样,是“痛极而呼天呼母之辞”,其中饱含由爱情波折而引起的无限辛酸以及对婚姻不自由的深沉怨恨。此诗通过誓词与悲叹,以赋的手法,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初恋少女的满腔激情,可谓以情动人,饶富艺术魅力。

《鄘风·柏舟》共两章,是叠章体。一二两章结构相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用以加强抒情的感染力。第二章共换三个韵脚。“中河”改“河侧”,“我仪”变“我特”。特,指配偶。闻一多先生认为“特又似乎是男性配偶之意,因为雄兽曰特”。“靡它”更为“靡慝”。慝通忒,变故,差错。靡慝犹靡它,指绝无它心,永不变心。侧、特、慝,古属职韵。第二章由阳声歌韵改押入声职韵(据王力《诗经韵读》),声情顿变:音韵迫促,节奏急剧,情绪激昂,声韵与情调紧密配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艺术效果极佳,感人至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