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公孙弘为学官[1],悼道之郁滞[2],乃请》鉴赏
“丞相御史言[3]:制曰‘盖闻导民以礼[4],风之以乐[5]。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6],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7]。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8],咸登诸朝[9]。其令礼官劝学[10],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11]。太常议[12],与博士弟子[13],崇乡里之化[14],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15]: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16]。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17]。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18]。古者政教未洽[19],不备其礼[20],请因旧官而兴焉[21]。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22],复其身[23]。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24],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25],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26],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27],诣太常[28],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29],能通一艺以上[30],补文学掌故缺[31];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32]。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33]。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34],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35]。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36]。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37]。治礼次治掌故[38],以文学礼义为官[39],迁留滞[40]。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41],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42];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43],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44],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45]。请著功令[46]。佗如律令[47]。”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48]。
【段意】 (传序第二部份)写公孙弘向武帝上书一事被批准。奏书内容首先引述武帝的制,他要以礼乐治天下,让天下兴礼好学成风,德高才茂的儒者都请入朝做官。还要以空前的创举,兴办京师太学,招收博士弟子,广泛培植人材。公孙弘遵制与太常等商议拟定了设置博士弟子的名额(50)、生源(太常选择;郡县保送)、考试(一年一次)、奖惩及其任用(通一经以上者补文学掌故缺额;考试名列前茅者可以为郎中)等方案。又建议凡通儒术的小吏长期未晋升者请按他拟定办法升迁,以利人尽其才和诏令的宣传贯彻。武帝准其奏。
注释
[1]公孙弘为学官:建元元年和元光五年,公孙弘曾两度举贤良为博士,后来博士称学官。[2]悼:伤念,痛惜。郁滞:不畅通。这里指儒道未发扬。[3]乃请:于是上书奏请。丞相御史言:丞相指公孙弘,御史大夫指番系。此系两人联名上奏。其事载《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4]制曰:皇帝对臣下口头发言,称“制曰”;以皇帝名义发布法律、文告称“诏令”。“制曰”云云,其内容见《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5]风:音feng,引喻、教化。[6]大伦:最大的伦理。伦,指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的道德伦理。两句说,丞相同御史大夫向上言:“皇上制命曾说‘朕听说为政者应当用礼指导人民,用乐教化人民。而婚姻呢,又是家庭成员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7]愍:同“悯”。[8]详:尽。延:聘请。方正博闻之士:品德廉正知识渊博的士人。[9]咸登诸朝:咸,都。登,进,升。诸,之于。都征聘他们入朝作官。[10]礼官:指太常。劝:勉励,提倡。[11]讲议:讨论,研究。洽闻:博闻。这句说:这里责令太常要鼓励人民学礼,自身也要深研博闻大兴儒礼,以此作为天下学礼的先导。[12]太常:官名,九卿之一。[13]与博士弟子:与,读yu,给。仍指武帝制,他叫太常跟有关人员研究给博士设立弟子之事。与下文“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相呼应。博士,起于秦,供咨询,百家之士皆可充任,无定员。武帝罢百家之言,博士只用儒生。建元五年配齐五经博士,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从此博士兼为学官,博士府署发展为太学。[14]崇:尊重。这里有推广之义。乡里之化:乡、里都是周代地方基层组织。这里指太学里招收博士弟子,首先从乡里基层组织开始推荐,对于推广乡里的教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广泛培植人材。[15]太常臧:即太常孔臧,西汉大儒孔安国的堂兄,孔子第十二代孙。汉武帝于元朔二年欲用孔臧为御史大夫,他自请为太常主持教化。博士平:平为其名,史佚其姓。[16]闻三代句:听说夏、商、周三代治民有方,乡里都设有教育场所,夏代的教育场所叫“校”,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17]其劝善句:三代奖善的办法是,显善者之名于朝廷(做官);惩恶的办法是,给为恶者以刑罚制裁。[18]故教化句:所以教化施行的有效办法是,从京师开始树立一个贤良方正楷模,然后由京师推广到地方。首善:犹今所谓的模范、标兵。今陛下句:与上句“建首善自京师始”相应,谓武帝至德至行便是京师标准的“首善”,天下学习的楷模。风:音feng,教化。[19]洽:滋润,引申为和谐。[20]礼:履,有实践之义。[21]旧官:指博士,谓以太常下属的现有博士为学官,不须另设。全句说,古代政治与教育不协调,不具备教育实践的条件,请依靠原有官员兴办太学。[22]置弟子五十人:这是元朔五年初置弟子的名额,每经十人,五经共五十人。西汉末已达三千人,东汉末多达三万人。[23]复其身:免除博士弟子本人的赋役。[24]郡国县道邑:西汉地方行政分郡、县两级。国,封侯的称侯国,封王的称王国。侯国、王国,与郡平行。道,有少数民族的县称道,道与县平行。邑,有王国公主的汤沐邑,也有侯国的封邑,都与县平行。汉初,郡、县直属中央管辖,七王之乱平定后,郡国县道邑,通通由中央管辖,故均有保送博士弟子的职责。[25]不悖其所闻:悖(bei),违反。谓言行一致,无论在家庭(入)在社会(出)行动都不违背他所学的知识道理。[26]令相长丞:万户以上的大县县官称令,万户以下的小县县官称长。令、长的副职称县丞。令与长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相,指侯国的相,同令、长。二千石:指郡守和国相,秩为二千石。[27]当与计偕:当,立即。计,计吏。偕,同。[28]诣(yi):到(多用于到某处看所尊敬的人)。五个分句说,县令、侯相、县长、县丞将选举的士子送到所属郡守或国相,经他们谨慎考察认可者,立即与郡国计吏一同前往晋见太常,选举的博士弟子接受教育和其他弟子一样。[29]辄:每。即一年考试一次。[30]一艺:一经。[31]文学掌故:文学,置于郡国掌文办的小吏。秩百石。掌故,属太常,管图书故籍。[32]郎中:诸郎之一,掌守宫门,秩三百石。籍奏:籍,表册之类。谓将选作郎中的博士弟子造就名册上奏武帝。[33]即有秀才句:即,假若。辄,立即。如果有才能优秀异于同辈的,立即将其姓名奏与上。[34]其:其中。[35]诸不称者罚:博士弟子不成材,或因太常谬选,或因郡县误举,或因教官失教,请皇上追究诸方面有关失职之罪。[36]臣谨案句:我恭谨地按照诏书律令颁行(谓没另加自己意见)的是,因皇上明察天人关系,通晓古今知识,文章雅正,训辞既深且厚,施加于臣民的恩德极美。下,颁行。案,同“按”。下文是公孙弘向武帝作的建议。[37]小吏句:那般小吏见闻浅陋(实质是指他们持百家之言,非文学之士),对诏令文告不能研究宣讲,更无法确切传达晓谕民众。[38]治礼次治掌故:治礼,大行属官,掌司礼仪。次治,据《史记会注考证》中井积德说,此二字为衍文。[39]以文学礼义为官:指治礼与掌故,凭通晓儒家经学和礼义为官,理应升迁。[40]迁留滞:迁,迁转。留滞,长期得不到升迁,即积压人才。“迁留滞”三字一直贯通至“备员”句。这里说治礼、掌故及地方小吏很少迁转,请将地方小吏通经术的迁转为各级卒史,若不足,就迁转治礼、掌故为卒史以备员。这样文学之士就能人尽其才,不仅留滞得到疏通,而且朝廷诏书法令也可得到很好宣讲贯彻。[41]比二百石:汉制,二百石分两级,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42]左右内史:内史,周官,治理京师,秦因之。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冯翊。大行:九卿之一,掌接待宾客,后改名大鸿胪。卒史:秩百石的办事吏员。[43]诵多者:诵读《五经》较多者。[44]中二千石属:指左、右内史及大行属下的卒吏。汉制,二千石分为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级。左、右内史和大行均为中二千石。[45]文学掌故:这里仅指掌故。郡属:郡太守卒吏。备员:配备足员,即上文说郡太守都配备两个通经术的卒吏,边郡配一人。[46]请著功令:请记载在考核学生成绩的法令上执行。[47]佗如律令:佗,同“他”。其他有关事项仍照旧律令执行。[48]斌斌:文采和朴实兼备。指三公、九卿、诸大夫、士人和官吏,自从公孙弘的奏书被批准以后,许多都是文质彬彬通晓儒学之士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