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序》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南朝·梁〕萧绮

《拾遗记》者,晋陇西安阳人王嘉字子年所撰,凡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皆为残缺。

当伪秦之季,王纲迁号,五都沦覆,河洛之地,没为戎墟,宫室榛芜,书藏堙毁。荆棘霜露,岂独悲于前王;鞠为禾黍,弥深嗟于兹代!故使典章散灭,黉馆焚埃,皇图帝册,殆无一存,故此书多有亡散。

文起羲炎已来,事讫西晋之末,五运因循,十有四代。王子年乃搜撰异同,而殊怪必举,纪事存朴,爱广向奇,宪章稽古之文,绮综编杂之部,《山海经》所不载,夏鼎未之或存,乃集而纪矣。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多涉祯祥之书,博采神仙之事,妙万物而为言,盖绝世而弘博矣。

世德陵夷(16),文颇缺略,绮更删其繁紊,纪其实美,搜刊幽秘,捃采(17)残落,言匪浮诡,事弗定诬,推详往迹,则影彻(18)经史;考验真怪,则叶附图籍(19)。若其道业远者,则辞省朴素,世德近者,则文存靡丽,编言贯物,使宛然成章,数运(20)则与世推移,风政(21)则因时回改。至如金绳鸟篆(22)之文,王牒虫章(23)之字,末代流传,多乖曩迹(24),虽探研镌写,抑多疑误,及言乎政化,讹乎祯祥,随代而次之。土地山川之域,或以名例相疑;草木鸟兽之类,亦以声状相惑,随所载而区别,各因方而释之,或变通而会其道,宁可采于一说。今搜捡残遗,合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录焉。

(《拾遗记》)

注释①这篇序文指明《拾遗记》有三个特点:一是“爱广”、“博采”,故而“弘博”;二是“向奇”,多涉祯祥、神仙;三是“纪事存朴”,文笔简古。这是当时笔记的共同特点。由此走向极端:“弘博”变为“繁冗”,“向奇”显得“浮诞”,“朴素”而不“靡丽”。萧绮主张:一要“纪其实美”,二要“考验真怪”,三要“文存靡丽”。②伪秦——指十六国时的苻秦。③王纲迁号——改朝换代。④五都——指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五个都市。⑤戎墟——战争的废墟。⑥堙(yin)毁——埋没、毁灭。⑦鞠为禾黍——鞠,穷困,引申为荒芜之意。禾黍,含有离黍之悲的意思。《诗·王风·黍离》篇序云:“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⑧黉(hong)馆——古时的学校。⑨羲炎——伏羲氏、炎帝,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的君王。⑩五运因循——此指阴阳家以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属性的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比附历史上王朝的更替。(11)宪章稽古——使人效法,与古相合。《礼记·儒引》:“古人与稽。”(12)绮综——美丽,有文采。(13)《山海经》——作者不详,原出于先秦,秦汉间又有增益。记述了古代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等,多载异物和神奇灵怪,保存了远古神话传说。(14)夏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15)祯祥之书——记录吉兆的书籍。(16)陵夷——同“陵迟”,迤逦渐平,引申为衰颓。(17)捃采——收集。捃(jun),拾取。(18)影彻——依照、遵循。影,物体投影;彻,道,轨辙。(19)叶附图籍——依附图画书籍。叶(xie)附,犹言依附、根据。(20)数运——气数、命运。(21)风政——风俗、政治。(22)金绳鸟篆——古代帝王举行封禅仪式,以金为绳编连玉简,叫做策。将策放在玉匮中,再以金绳缠绕。鸟篆,指篆书。索靖《草书状》:“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23)玉牒虫章——玉牒,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用的文书。虫章,以虫书(秦时八种书体之一)写成的文章。(24)多乖曩迹——多半违背从前的字迹。曩(nang),以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