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可谓南朝乐府之绝唱。这首长篇抒情诗,是以一江南少女之口吻,发舒其对于江北情郎之无极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起唱二句,便一往深情。西洲在江南少女所居附近,江北是其情郎所在之地。玩味诗意,知又当梅花时节,少女回忆起往日与情郎赏梅西洲,故往西洲,折梅一枝,以寄江北。西洲,实爱情之摇篮。梅花,乃爱情之象征。这一“忆”,一“下”,一“折”,一“寄”,正是一往深情。“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此二句,是少女之自我写照。女儿所著单衫,色如杏红,大方倩丽;女儿一头秀发,色如小鸦,乌黑润泽。此写少女之美,有两点可加称道,一是含蓄而不露,二是取譬眼前自然景致。杏子,雏鸦,皆暮春节物,转眼春光将尽矣。春光最惹相思,少女取譬眼前暮春光景作自我写照,正有一份自怜自惜之含情也。“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西洲既是爱情发祥之地,便为女子心魂所萦绕。西洲在何处?撑出小艇,打起双桨,经过桥头、渡口,便是西洲。西洲不远,女子固常往重游。“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伯劳是鸣禽,仲夏始鸣。乌臼乃乔木,夏季开花,种子可用来洗衣、制蜡烛,故旧时人家多植之。日之夕矣,伯劳飞鸣,晚风吹过,乌臼树摇。此二句写少女自家门前景物,顺上文意脉以解,是少女自西洲还家之情景。伯劳仲夏始鸣,又好单栖,此不仅启示时节移易,相思之深,亦暗喻女子之孤单。“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乌臼树下,即女子门前,乔木掩映,门中隐约露出女子头上之翠钿。此一要眇之景象,愈增凄美之情韵,亦暗示女子之孤单也。“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红莲夏末开花,时节又移矣。日日开门,总盼郎至,然而情郎总是不至。此日开门,又是如此。“开门郎不至”,写出久别之人日日盼归、盼归不至的那份失落心态,来得多么简练、自然。女子打起双桨去采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采莲,非采红莲花,是采莲蓬,即莲子。“秋”之一字,提起季节之再转变。江南水乡,处处湖塘。此一南塘,即女子所居南边之荷塘。时值初秋,故尚有未凋之莲花。女子坐小舟中,莲花高过人头。莲花莲叶掩映,这又是一番清绝幽绝之境界,怎能不撩起相思之幽情?“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低头把玩莲子,莲子青青,青如秋水。此比喻之美,令人赞叹。小小莲子,喻之以渺渺秋水,其相似一点,在于青。“莲子”二字,实以谐音之语,隐喻双关之意:莲子,怜子也,犹今语“爱你”。青者,清也。在女子之深心中,情郎之性情,正是清如秋水,教女儿怎能不爱?“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弄莲意犹未足,更将莲子置入袖中藏起。既曰“置”,又曰“怀”,足见女子对莲子之珍惜护持。“莲心彻底红”直是明明白白之比喻,喻说爱心之彻底赤诚也。此一节采莲、弄莲、怀莲、叹莲,最富南朝民歌天然之情韵。莲子,成为爱情又一美好象征。“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上言“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至此二句,已是反复倾诉,而相思愈加深切,其情苦矣。忆郎实已成为女子全幅生活之精神。郎终不至,无可奈何,举首仰望飞鸿——早已是秋天了。鸿雁传书,原是古人之故事呵。“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南飞,从江北来,从情郎所在之地来,飞到江南,飞到西洲,飞到女子所居之地,可是满天鸿雁,并无一字书信。南北阻绝之悲伤,真使人黯然销魂。然而此一女子,乃能从黯然销魂之中振拔,而不被悲伤所压倒,故更上青楼遥望情郎(青楼以青漆涂饰,此指女子所居。唐宋时才用青楼指妓女居处)。“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可是,纵然是百尺高楼之上,也望不见遥在江北之情郎呵。江北江南,天各一方。女子唯有尽日伫立栏杆,望穿秋水而已。“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高楼曲曲栏杆之畔,女子日日伫立凝望,女子仰头,双手低垂。其手皓洁,宛如白玉,见得其人亦光彩照人。此女子高楼伫立凝望之形象,实美如一尊雕象。仰首盼望,见得其心灵期冀追求之无已。低垂双手,则见得其忧伤痛苦之沉重。“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天色晚了,女子回到室内,怀想之情仍无可抑止,遂卷起窗帘眺望北方。唯见天之苍苍,天自高矣;海水漫漫,空自摇绿。斯人终不可见。“自”字、“空”字,相对互文,从大自然与自己之不相干,深刻揭示出自己之寂寞感、失落感。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正是同一机杼。海水,或以为指江水,或以为指青天,说皆有理。长江下游,江水浩渺如海。而碧海又何尝不可以喻青天。但此处仍以讲为江水为宜,如此则更切合江南地理环境。此一碧海青天迷离惝恍之境界,实是女子相思心态之绝好体现。故有结唱四句:“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碧海青天之悠悠,与梦思怀想之悠悠,同是无极无垠。在女子之心中,更深知江北情郎您之愁恨,亦如我之愁恨,同是绵绵无尽。南风呵,若知我心意,请吹我梦重到西洲。“吹梦”二字,何等空灵、自然。李白“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相较亦不免逊色。为何不曰吹梦到江北?此不仅叶韵使然。西洲,爱情之摇篮也。曰西洲,足以见意。全诗起唱于“下西洲”,结唱又回向“到西洲”,其回环宛转之美,圆满如此。
《西洲曲》艺术造诣自然高妙,体现了南朝乐府之最高成就。论其构思,圆满具备中国诗歌意境回环宛转之美。以时间言,则从冬至春,从夏至秋,兼以日日夜夜,已极四季相思、日夜相思、回环宛转之致。以空间言,则相思于西洲、于门前、于南塘、于高楼、于天、于海,相思真无往而不在,已遍其生活之空间。而整幅意境起自西洲,终于西洲(起是实往,结是梦到,虚实相生),亦极回环宛转之致。构思造境回环宛转之美,乃是绵绵情思固执不舍之体现。沈德潜《古诗源》赞云“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情味愈出”,说的正是此一特色。论其手法,则尽有传统民歌尤其南方民歌之神理。全诗多用比兴,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如“单衫杏子红”,如“日暮伯劳飞”,如“海水梦悠悠”。整幅诗境是一片江南风光,整幅诗境,亦可谓皆是此女子之一片灵秀气。又多用接字法,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如“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故音节特美,既宛转回环,又富节奏感。又颇用谐音双关,如“莲子青如水”,“莲心彻底红”,既委婉含蓄,又丰富了想象。此诗《乐府诗集》、《古诗纪》皆作“古辞”,《玉台新咏》书江淹作,但宋本不载,《诗镜》书梁武帝作。当是经过优秀诗人之手润色的民歌。“单衫”二句、“日暮”四句、“忆郎”二句及“楼高”以下十句,声调和谐协律,尤其结唱一节构思自然高妙,显然是经过诗人之润色。
《西洲曲》是爱情诗,诗中所写之爱情,是清如秋水之纯情,更具有一种择善固执而不舍之向上精神,这是中国爱情诗之真谛。
最后应当一提的是《西洲曲》故事所发生之历史地理环境。诗中女子在江南,所爱情郎在江北,两人相思无极而不得团圆,此一具悲剧味之爱情,隐然似有一南北阻绝之背景。按此诗见载于文献之时代及其艺术境地之高度,当产生于南朝后期。自齐梁以降,南北朝于江淮间争战多年,互有胜负。及侯景之乱,东魏遂尽有淮南之地。景败,时北齐已代东魏,于是江北亦为北齐所有。是时梁之境,唯以长江为限。以后,陈代梁,复淮泗之地。周灭北齐,败陈师,陈仍画江为界,江北之地尽入于周。(参赵翼《廿二史札记》)《西洲曲》中男女双方江南江北阻绝之情事,是否与南朝后期江北之地反复得失之背景有关,已难确证,提出以资参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