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据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因以四句为一首,形式颇似南朝文人习见的“绝句”诗体,因此徐陵将其选入集子时即题作《古绝句》,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而又运用猜谜语的游戏手法,显得扑朔迷离、饶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妇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遐想。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却没有提及铡草刀——。与夫字谐音,隐寓丈夫不在之义。少妇偶而见到丈夫在家时的劳动用具,兴起感触(民间以联系夫,釜联系妇,皆与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关)。“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对照意义。过去丈夫即在此伴随自己,现在却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妇目光本能地转向门外。
“山上复有山。”接写门外所能见到的只是“夜长路远山复山,”一片云山阻隔。妙在用两个山字重叠,既表述了实际所见,又天然合成一个“出”字,从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问题:丈夫已经远出。离愁难遣,语中透情,当然迫切望他归来,因此思妇立刻焦急地提出归期问题。
“何当大刀头?”又用隐语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头的“环”,引出期待丈夫还归的联想。《汉书》中记汉使任立政曾以手抚刀环示意李陵还归,可见汉代早有这一隐喻。
“破镜飞上天。”少妇以揣拟作答。“破镜”暗含夫妻分别之意,在托名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镜是圆镜破而为二,象征圆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义。这时少妇仍是触物生情。她看到妆台的明镜,联系到夜间月亮,顿发奇想,希望当月半到来、一轮皓月飞升天空的时候,能够人月同圆。日期坐实在月半,似乎相当具体,但究竟是何月月半呢?却又并未确定。所以这个答案多半还只是思妇的一厢情愿,只是她独自在那里“忆归期,数归期”,“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至于她切切盼夫归家的心声,究竟能否传达到,这只能在语意惓惓未尽之处,留与读者想象。
诗歌虽短,却通过思妇想念征夫,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室离散之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结构上,诗歌通过设问方式,四句中两问两答,既显得简明轻快,又造成起落转折。这种方式,后代颇多摹拟者。此外,诗歌运用谐音(一、三句)、离合(二句)会意(四句)等民间惯用的艺术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含蓄和风趣。这首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很大,王昌龄《送裴图南》:“漫道闺中飞破镜。”李白《代美人愁镜》:“藁砧一别若箭弦。”《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这些句子,都是援用或活用了本诗的词语。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闺妇因月照“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引起思夫之情,更是从本诗中得到启示,化用并扩展了其意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