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侠女传》
【本书体例】
苏方桂著。23回,12万4千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满清已占领中原,南明政权退居广东一带。
侠女李若竹本是明朝博罗知县李承捷之女。崇祯四年(1631年),李承捷带若竹回东莞家乡,被义军许虎部下所劫。若竹则流落于罗浮山梅花庵中,为尼姑慧可收养,深山传艺十四年,若竹练就一身真功。
一次师徒二人偶然搭救义士张子彪,得知南明政权内的奸细欲将《两广山川地理图》送予清军,引狼入室。若竹奉师命下山,将地图送予明廷。不料途遇强人,被推入水,幸逢搭救。从而结识爱国志士张家璧,两人一见如故。途中若竹几遭毒手,图又被劫,张家璧多次相助,在夺图过程中,若竹才深察南明政权的腐败,而最使她震惊的是南明政权内最大的奸细李牟,竟是自己的亲祖父。
张家璧被李牟抓住,打入死牢。为除奸报情,若竹大义灭亲,将李牟劫持为人质,要李府放还张家璧。李牟深恨张家璧戳穿他的阴谋,带人血洗了张家故居万家租。而义军首领张家玉为复仇杀了李府全家上下。李若竹深为无辜者被杀而不安,故只身离去。
清兵炮轰东莞城,明军将士奋起反抗,因寡不敌众,张家玉等人撤出东莞,清兵穷追不舍。此时,李若竹提剑而来,杀退清兵,保护明军残部避入罗浮山。后得知南明政权的覆灭,众人唏嘘良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李若竹张家璧拜别师傅,离开了罗浮山,他们仗剑云游,去联络天下的抗清志士。
《罗浮侠女传》是一部讲史意味很浓的小说,作者不断地通过朝野人士之口,点出清朝一统已成大局,慨叹“崇祯以来,国事日非”,大明江山,病入膏肓,气数已尽,非药石可医。清兵入关,本当合力抗敌,而朱家兄弟叔侄阋墙相斗,广州、肇庆各立一帝,兵戎相见。正如张家璧所喻:“二虎斗于漏舟之中,焉能久乎?”虽有李赤心、何腾蛟、瞿式耜等忠臣义士,但这两个小朝廷,见识之低,邪心之重,实令百姓切齿,下有忠臣,上无明主,怎能不大势已去?“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李赤心,原是闯王部下,闯王失败后,与后明爱国士兵联合抗清,他麾下的十三镇义军已成西南屏障。而后明小朝廷对义军的猜忌、陷害简直不遗余力。明前宰相李牟,通过自己门生曹晔,利用朝廷与李赤心的矛盾,将两广地图偷送清兵先锋。
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如果不交待,也可以铺叙成一篇侠义故事,但这样写,文章就嫌单薄。作者熟悉这段历史,将这一段历史做为大背景,通过侠女志士表演一出历史的悲剧,无疑会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厚度。
在重要人物李若竹的描述上,除了随情节开展表现人物性格外,作者着力从细部刻划了她的武功与心理活动。如“飞云峰上的少女两手抱于胸前,掌心与乳心相对,两腕塌沉,屈膝半跪,全身稳沉,有如险峰凭云雾汹涌而不动。她两手轻揉,宛如怀抱一片彩霞;双目凝视,心不旁移。”尽写侠女深山练功的静状。
而当她为送地图初到东江时,也是她第一次独入红尘,满目江山秀景,尽写若竹少女初历世的喜悦情怀。
可到了肇庆,见不到要找的瞿式耜大人,若竹不禁心情沉郁。书中此时插入一段景物描写,又尽写侠女入世无助时的孤独。
张家玉杀李氏家族后,李若竹心乱如麻,想幼年流落荒庵,伴暮鼓晨钟,青灯古佛,出山遇到了张家璧这样的血性男儿,本以为可托终身,谁想竟然是仇家之子,她禁不住“身子也象风中之叶簌簌发抖。”揭示出侠女在关键时刻的矛盾心情。
这部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不同于一般武侠作品只重情节,不重人物的描述,而是以简明的笔法和明快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心理,以有喻象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当时所特有的心境。
本书在情节结构安排上,也颇费一番苦心。前十三回有张有驰,一紧一松,呈波浪状展开情节。如开头写李承捷遭劫失女,然后转入对“云髦三舞”“飞云笛乐”的描写,一起一伏;接着写张子彪恶斗清兵,然后是“罗浮春酒”“茶肆棒经”的插入,二起二伏;若竹遭暗算落水,一笔险情后,是“放喜竹”的民俗描绘,三起三伏;老龙头炮轰竹筏之后,则是“酿豆腐”“盐焗鸡”的叫卖,四起四伏;瞿式耜忧国出高论,接着是星湖夜景描写,五起五伏。到十四回后,则紧锣密鼓,一气呵成。
另外,应提到的是作者语言简劲、明快,是众多小说中佼佼者。如飞云峰夜乐池的描写:“乐声初起,好似一支长笛在领奏,笛声时而嘹亮悠长,宛如鸽哨凌空,鹤声长唳,时而低回婉转悱恻缠绵,宛如秋水呜咽,催人泪下;……欢快流畅,如淙淙春水,似风过桃林,红波翻滚,花雨缤纷;又过了一阵,鼓声隐隐,雷声沉沉,骤然间烟尘大起,万马齐奔,刀剑撞击,喊声震耳。……使人恍如置身琼楼仙阁,神游天外。”作者的语言风采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