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闲话《杀妻者》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玉堂闲话《杀妻者》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闻诸耆旧云:昔有人因他适回,见其妻为奸盗所杀,但不见其首,支体具在。[1]既悲且惧,遂告于妻族。妻族闻之,遂执婿而入官丞,行加诬云:“尔杀吾爱女。”狱吏严其鞭捶,莫得自明。洎不任其苦,乃自诬杀人,甘其一死。[2]款案既成,皆以为不谬。郡主委诸从事,从事疑而不断,谓使君曰:“某滥尘幕席,诚宜竭节。奉理人命,一死不可再生。苟或误举典刑,岂能追悔也,必请缓而穷之。且为夫之道,孰忍杀妻?况义在齐眉,曷能断颈。[3]纵有隙而害之,盍作脱祸之计也。或推病殒,或托暴亡,必存尸而弃首,其理甚明。”使君许其谳义。[4]从事乃别开其第,权作狴牢。[5]慎择司存,移此系者,细而劾之。仍给以酒食汤沐,以平人待之。键户棘垣,不使系于外。然后遍勘在城伍作行人,令各供通,近来应与人家安厝坟墓多少、去处,文状。[6] 既而,一面诘之曰:“汝等与人家举事,还有可疑者乎?”有一人曰:“某于一豪家举事,共言杀却一奶子,于墙上舁过,凶器中甚似无物,见在某坊。”[7]发之,果得一女首级。遂将首对尸,令诉者验认。云:“非也。”遂收豪家鞠之,豪家伏辜而具款。[8]乃是杀一奶子,函首而葬之,以尸易此良家之妇,私室蓄之。豪士乃全家弃市。吁!伍辞察狱,得无慎乎!

【注释】 [1]耆(qi其)旧:老年人。支体:即“肢体”。[2]洎(ji记):及,到。自诬:自己说假话诬陷自己。 [3]齐眉:即“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相爱,孟光每为丈夫进食时,总是将托盘举到与眼眉相平的地方。后因称夫妇相敬为“举案齐眉”。 [4]谳(yan厌):通过对案情的分析、审判而定案。 [5]狴(bi币)牢:传说中一种猛兽名“狴犴(an岸)”,旧时狱门上多绘狴犴图像,因称牢狱为“狴牢”、“狴犴”。 [6]伍作行(hang)人:“伍”即“仵”;仵作,旧时官署中检验死伤的吏役,也指以代人殓葬为业的人。令各供通:令其各自将情况全部讲出来。安厝(cuo错):安置,措办。 [7]舁(yu于):抬。[8]鞠(ju居):审讯,通“鞫”。

【译文】 听老年人说:过去有一个人外出回家后,看到他的妻子被奸淫盗窃者杀害,但没有首级,只有四肢、身体。此人既悲哀又害怕,就将妻子的死讯通知了妻子的娘家。妻子娘家听说后,立即将其人扭送官府,并且不问青红皂白地说:“是你杀害了我的爱女。”管理监狱的官吏严刑拷打,此人无法申明自己无罪。等到实在受不了刑讯之苦时,就说了假话承认自己杀人,甘愿早早受死。犯罪事实及所犯条款定下来之后,大家都认为这是没错的。郡里的长官将具体判罪手续委托给从事去办,从事却怀疑案情是否真实而不加判决,对郡主说:“我不称职而占据着幕僚的席位,实在应该竭力尽心。奉命审理人命大案,深知犯人一旦被处死是不能再活的。假若用错了刑法,难道能够后悔、改正吗?请您必定宽延期限以彻底弄清案情。按照做丈夫的情理,有谁能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呢?况且夫妻情义应是互敬互爱,做丈夫的怎能砍断妻子的脖颈。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而害了妻子,他为何不作逃脱惩罚的打算,或者推故说妻子因病而死,或者托言骤然而亡,而必定留下妻子的尸体而抛弃她的首级呢?案情还有疑点,道理是很明白的。”郡里长官称许从事对案情的分析判断。从事于是另外打开了一所宅院,暂且作为牢房。慎重选择了关押犯人的地方,将这个犯人移来关押,仔细地对犯人进行审问。仍然给他酒饭及洗澡的热水,像对待无罪的普通人那样对待他。锁上门,墙头上插上荆棘,不让他和外面联系。然后,查问遍了在城内的以代人殓葬为业的仵作,让他们讲出近来替人殡葬的次数、处所,并把他们所讲的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又问这些人说:“你们为人家办事,有没有发现让人可疑的事情呢?”有一个人说:“我在一个势豪大家办丧事时,都说是杀了一个奶妈;抬棺材过墙时,棺材甚轻好像里面没有东西。现在棺材还在办理丧葬的某家坊肆。”到那里打开棺材一看,果然得到了一个女子的首级。于是将首级对接在犯人妻子的尸体上,让告状的来验证、辨认。他们说:“这人不是被告的妻子。”于是将那豪家逮来审问,豪家承认有罪并签字画押。原来豪家杀了一个奶妈,将首级盛在棺材里埋葬,而以奶妈之尸偷换了好人家的妻子,在一个隐蔽的房子里藏了起来。这个豪士的全家人都被斩首示众。哦,根据仵作提供的情况而查明了案情,也算得上慎重了吧?

【总案】 封建时代,官吏断案时往往以刑杖求供,结果造成许多冤案。本篇中的“杀妻者”,就是在“不任其苦”的情况下,才自诬杀人的。而一个普通的从事,却能在“款案既成,皆以为不谬”的情况下,揆情度理,指出其中的疑点,并明确地说“一死不可再生”,表现出慎思明辨、关心民命的可贵精神。正因为有此仁者之心,他才能想法寻找破案的线索,通过调查研究,最终侦破了案情。比起那些对案犯横施鞭捶的官吏,这位从事确实是值得称道的。封建社会的人民群众,渴盼官府能够明镜高悬,杜绝冤狱。本篇和《刘崇龟》篇以及古代大量的以平反冤案为题材的小说,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

张稔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