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香》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雨花香》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石成金撰。成金字天基,扬州人。凡四十篇。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之交。现存有与 《通天乐》 的合刊本。

《雨花香》是清代拟话本小说集。石成金将其名为《雨花香》,寄寓着作者的创作主旨。其《自叙》说:

昔云光禅师于江宁城南,据冈阜最高处设台,讲经说法,每日听者,日常千余人。如欲涉世者,听讲经而善愈进于善,虽有不善,亦悔改而从善;或有志书世者,闻法而心明性朗,其功胜于恒沙宝施。缘此而感召上天雨花,异香远袭,后名其地为雨花台。游人登其巅,则江彩与林峦交相映带,大是奇观。自梁历今,昭然耳目,垂诸不朽。予欣羡久矣,乃将吾扬近时之实事,漫以通俗俚言,纪录若干,悉眼前报应须知,警醒明通要法,印传环宇。凡暗昧人听之而可光明; 奸贪刻毒人听之而顿改仁慈敦厚;若有忧愁苦恼之徒,听讲而得大快乐;或遇毁仙谤佛之辈,自闻谈说,亦变虔信皈依; 若夫出世之高哲,任习净土,任专参悟,可照其功而证果位。是为善有如此善报,为恶有如此恶报,皆现在榜式,前车可鉴。种种事说,虽不敢上比云师之教济雨花,然而醒人之迷悟,复人之天良,与云师之讲义微同,因妄以《雨花香》 名兹集。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石成金创作此书,全系为了 “醒人之迷悟”和 “复人之天良”。所以,他摭拾 “吾扬近时之实事” 四十种,“漫以通俗俚言”,汇集成书,与禅师宣讲的教义“微同”。全书的核心思想是为世人树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各类“现在榜式”,以作 “前车之鉴”。各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和议论皆为此而立。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洞见其全部的艺术奥秘。

石成金生活的时代,正是满清王朝巩固了统治的所谓“盛世”时期。但是,中国封建社会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了其躯体的日渐衰朽。农民革命风起云涌,新思想潮流奔腾流淌,严酷的文字狱激起的反弹深藏于知识文人的心灵……,这一切都在积聚着埋葬这个封建王朝的强大力量。然而,他毕竟生长在“中国太平之世”,过着 “布衣蔬食,饱暖无灾” 的生活,对清王朝的统治依然留恋。其毕生研读圣贤经书,苦攻举业文章,说此皆为 “修齐治平之学”,“以为报国安民之资”,终于荣登进士,官援知县,成为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下层官员。告老还乡后,潜心著书,其基本立场仍然是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他奉劝世人的那一套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之类的说教,目的是要弘扬传统的封建道德,全书大大小小数百人,上至丞相、状元,下至平民百姓,举凡社会上的三教九流,诸般人等,都可分为善、恶两类。为善者皆有好报,为恶者都有恶报。一切“现在榜样,报应分明”(第六种《洲老虎》)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无疑对稳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客观上也对淳化民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抑制奸邪横行有所裨益。由于作者“取其切实而明验者” (袁载锡《雨花香》序)的 “扬州近事”作为创作的素材,所以,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大多能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 “善报” 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给予赞扬,以此“榜式” 呼吁世人效法; 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恶报”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则融铸着无比的愤慨,对其作了鞭挞。从各种“恶报”的艺术形象身上,为非作歹者也许能有某种启迪和警醒。另外,石成金在 《雨花香》 中还宣扬了安贫乐福和随遇而安的思想。其第一种 《今觉楼》就是如此。小说借助陈画师这一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人能安分享乐,病也少些,老也老得缓些,福也受得多些,寿也长些”。作者反复强调: “世人要享快乐,只须在心念上领略,则随时随地俱享快乐,切莫在境界谋求,不独奢妄难遂,反多愁苦无休”。其后,石成金特意附了自叙体《惺斋十乐》一文,力图现身说法,以增强其艺术力量。类似的劝世之作,充斥于《雨花香》全书。它固然能熄灭世人反抗黑暗现实之火,但对追求非分欲望的各色徒众也是一种约束。由上观之,尽管《雨花香》全书笼罩着浓烈的因果报应和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等思想,我们还是不能对其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尤可注意的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石成金和多数知识文人一样,已隐约地预感到封建统治必将灭亡的命运,所以执笔加入了鞭挞它的大合唱。《雨花香》的不少篇章在表现上述各类思想的同时,于客观上也描写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对人们认识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有一定的意义。如小说第六种《洲老虎》描写周正寅和赵家争夺一洲滩之事,这块洲滩在江都县东乡三江中,系新生成的。一个说:“这新洲,我们预纳了多年水影银钱,该是我们的。”一个说:“这新洲,紧靠我们老洲,应该是我们的。”两家闹得不可开交。一日,周正寅路遇一乞丐,忽生奇计,让其冒名顶替为己子,并在与赵家的械斗中,趁其不备,“将乞丐当头一棒,”活活打死,再嫁祸于赵家,一举夺得新洲。小说通过这一争洲事件,描绘了清中叶社会的黑暗。周正寅之流之所以能横行乡里,鱼肉人民,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庇护。作者描写周、赵等互争洲滩时,“奉院司委镇、扬两府,带领两县,公司确勘,禀驳三年有余,不得决断。”这助长了他们的气焰。周正寅打死乞丐后,告官诬蔑赵家。江都县官将 “赵某并羽党六人,都锁拿送狱,审过几次,夹打成招”,制造了这一冤狱。如此伤天害理,视人命为儿戏之事,只是在乞丐神灵的昭示下,他才审明案情,将周正寅正法。在这则小说中,作者还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乞丐曹某,宦家出身,落拓后行乞市上,家中还有瞽母。但他遇上周正寅后,谎称“只身”,自投虎口,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讨取主子欢心,以求一点残羹剩饭。一句 “若蒙老爷收养,恩同再造”,再清楚不过地活现了他的灵魂。从曹乞丐身上,人们可窥见当时社会世风日下和人情浇薄已到了何等地步。

封建官场是封建统治的缩影。石成金涉足其间,亲历过宦海的浮沉,这使他对此的认识大为深化,所以在《雨花香》 中较多地贬斥了封建官史。如第四种《四命冤》 中的孔县官,是他甚为憎恶的一个。这篇小说叙张隽生于新婚期间,因妻子想家,代她去娘家探望,途中“酷好南风”,与人同去广东经商不回,家中十分焦急。时妻家内侄吴周恰来探视,遂被张家父母扭送到县,以杀人之名投狱。谁知孔县官枉断此案,一时间屈死吴家四条人命。石成金在说明他创作这则小说的动机时,针对孔县官说:“凡为官者……切不可任意出入,陷人死地”。“或是任了一时喜怒,或是任了一己偏执,就他言语行动上掐定破绽,只凭推求,又靠着夹打敲捶,怕不以假做真,以无做有?可知为官聪明(引者按:主观武断之意) 偏执,甚是害事。”他在小说之后,又附录了一篇 《为官切戒》之文,劝谕封建官吏们:“但审问事情,若惟凭夹棍成招,从来并不真实,必须耐着性气,平着心思,揆情度理,反复询诘,莫执自己之偏见,缓缓细问,多方引诱,令其供吐实情,则情真罪当,不致冤枉平民,屈陷良善。此种功德,胜如天地父母,较之一切好事,不啻几千万倍矣。”第三十六种《失春酒》之后,石成金又附了一篇《公门修行》,强调公门(官场)之人要秉公执法,心存天理,政治才会清明。而第八种《人抬人》 中,他则以县官熊开楚为例,树立了一个贤明官吏的楷模。这位熊县官其实并无多大政绩,只因他“不肯多事,小民便享许多安静之福”。在其治下,冤狱无存,人民安居乐业。后遭谗言被贬后,乃由刘御史荐举,进京赴任,“官宦士民齐到县前恭送,人千人万拟挤不开”。尽管囿于种种原因,石成金在小说中不敢过分放肆,只是微露锋芒,但读者从《雨花香》 中还是能领略到他对封建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之情。

冯梦龙在《 〈情史〉序》 中说: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编纂的拟话本小说集“三言”,凸现了浓郁的“情欲”观。而石成金则把《雨花香》也当作禅师劝善惩恶的讲义,表现了强烈的因果报应思想,两人的说法虽然不同,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即把文学作品当作塑造人的灵魂的工具。从冯梦龙的 “情欲”观到石成金的 “因果报应”观,大约只过了一个世纪,然而,拟话本小说的美学追求却有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 “情欲”观,在晚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思想潮流之一。冯梦龙肯定人的欲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某种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石成金弘扬“因果报应”,虽有某些值得肯定之处,但毕竟蒙上了较多的封建道德的说教。尤其是在《牛丞相》、《狗状元》、《说蜣螂》等小说中,他把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推到了极端,津津乐道于一些荒诞怪异的故事,宣扬封建迷信的宿命论,不可与冯梦龙同日而语。从我国拟话本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在思想上由崇“情”而扬“善”,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这固然有时代、社会等各种原因,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

《雨花香》在艺术上并无多少可取之处。它只是对生活中发生的实事加以记载而已,但由于作者在表现思想主题时,能注意人物的描写,所以不少篇章仍有可读之处,人物性格也较为鲜明。如上述例举的周正寅、孔县官以外,第二种《铁菱角》中的汪于门,也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这篇小说中,石成金通过各种典型事例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颇有心机,性极鄙啬,”“一钱不使,二钱不用”的吝啬鬼形象。例如,他的诨名叫 “铁菱角”。小说写道:

他心血苦积的银子,竟有百万两,他却分为财、源、万、倍四字,号四库堆财利。有这许多银子,时刻防间。他叫铁匠打造铁菱角,每个约重斤余,下三角,上一角,甚是尖利,如同刀枪,俱用大篾箩盛着,自进大门天井到银库左右,每晚定更之后,即自己一箩一箩捧扛到各路库旁,尽撒满地。或人不知,误踹着跌,鲜血淋漓,几丧性命。到五更之后,自己又用扫帚,将铁菱角仍堆箩内,复又自捧堆空屋。虽大寒、大热、大风雨,俱不间隔。其所以不托子侄家人者,恐有歹人通同为奸。

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还有多处。由于石成金能紧扣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反复渲染,其笔下的不少人物较为鲜明、生动。这是《雨花香》在艺术上成功之处。但是,由于作者的本意主要在于弘扬封建道德,所以这些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大多涂抹上一层陈腐的说教油彩。为了凸现作品的思想主题,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石成金插入了大量议论,甚至在部分小说之后,又附上自己撰写的其它劝世文章。这从小说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有 “蛇足”之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