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士禛
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渡大汶口,汶水多矶石,水势喷薄如雷霆。过汶口,西北望岱岳,东北并徂徕,汶水明灭,时见林杪,徂徕有石守道故居地,曰北王村,祠墓尚在,有司春秋祀焉。次团瓢店。
十三日,过旧奉符县,至汶河镇,渡汶水,汶水清浅见底,广可二里许。遥望车者、骑者、负戴者、揭者、厉者、蹄者、角者,纷纷渡水如画。次兔子口。
十四日,过杨家硿,群峰犬牙,一溪屡渡。溪中白石如玉,溅沫飞流,众山皆响。度青石关,关南石壁夹立,曰瓮口峡。二十里中,搀空擢壁,峥水掷戟,古齐鲁之要害也。谒颜文姜祠,松栝覆殿,一池泓然,是为孝泉,孝妇河之源也。又二里,有大洪泉,泉出石罅,状如车辋,下注孝水。晡,次颜神镇。
——《北归志》
〔注释〕 《北归志》是王士禛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初一结束广东公务北归,到六月十六日抵山东新城旧里的日记。 石守道:北宋文学家石介字守道,人称徂徕先生,山东兖州奉符县(今泰安市辖)人。 有司:官吏。 揭者、厉者: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厉、揭指涉水而过的两种情形。 青石关:博山县南二十里,俗名杨家关。 颜文姜祠:齐国孝妇颜文妻祠堂。下文颜神镇即由此得名,在莱芜淄川交界处。
说到齐鲁山水,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岱岳泰山或崂山,此外则只知历下大明湖或胶东半岛沿海的蓬莱“仙境”等。在古人笔下很少描述鲁中的山壑水涧,通常总以为那里定是穷山恶水之区而已。王士禛《北归志》在最后几天的日记中却为我们绍述了自大汶口,经徂徕山脚,过莱芜到淄川一线的山水,很觉耳目一新。这条线路今天不在交通线上,也就是雪野水库那一带。王氏是山东人,他对鲁中溪壑有一种亲切感,笔底难免有乡土恋情;但王士禛又是个遍游天下山水的大文学家,单以这次“有事南海”而言,在《南来志》、《北归志》中记叙了无数奇山丽水,他是有审美眼光,对大自然别具会心的,所以,这三则日记勾勒出的鲁中山水窟又决非是乡曲之见的有意美化。
这三天的日记各见侧重。渡大汶口一则用扫描式的巡视手法写开阔视野中的远山(“西北望岱岳,东北并徂徕”)近水(“汶水多矶石”),以高峻的山色衬托明灭闪见于林杪的水影,又着意渲染“喷薄如雷霆”的水势涛声。不仅如此,在不足八十字的日记中除了自然景观的疏朗一抹外,又点明人文景观“石守道故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一处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地。王士禛是神韵派诗人,善于以简驭繁,空灵蕴藉地抒情达意,风格以清远胜,这则日记深得此味,风调十分淡宕。
过旧奉符县一则是渡口特写,是类乎用长镜头遥摄下的渡水人群图像,“汶水清浅见底”一句是“纷纷渡水”之写的铺垫前提,唯其浅而清,所以乘着车的、骑着牲口的、由人驼着的,以及徒手涉水的遍布于汶水之上,纷纷渡去,还有一群被赶着渡河的马骡(蹄者)、牛羊(角者)……王士禛背着手遥望出了神,他以“如画”二字赞赏并总结着眼中所见。原是很平凡的一群人物,如果拆开来一个一个看,无论“车者”还是“骑者”,抑或“蹄者、角者”,都不会有多少美感,一当组合一起,纷纷竞渡于浅清见底的汶水上,从一种纷纷而来的动感中,美如画的境界就呈现了。从中很可体察到动静相合的审美义理和群体组合的活力生气所以发生的奥妙。
过杨家硿一则的山水描述,在古人小品中倒并不少见类似写法,它以精细雕琢见长。但王士禛主要的是在写水,“一溪屡渡”,足见此溪的曲折回环;写溪中“白石如玉”,是写溪水湍急冲刷所致,“溅抹飞流,众山皆响”,仍是以山衬水。据记载,青石关由长峪道迤逦而来,两山壁立连亘数里,位处博山之南二十里接壤莱芜地界。古代泰山、黄河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青石关为齐鲁门户即分界处,极险峻。王士禛只以“石壁夹立”带过而重点写瓮口峡的二十里水势山形,“搀空擢壁,峥水掷戟”八字极尽水急拍击的气势,搀挽空中,擢上峭壁,激浪如掷戟。这就把峡谷间的雄峻氛围表现出,与前面所见写的“清浅见底”等顿成两种境界。接着颜文姜祠的“孝泉”一泓,大洪泉的状如车轮,无不是写水,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雄,互见其美趣。
看来王士禛是智者,智者乐水,他善于写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