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胡令能·咏绣障》高考古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前。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

花蕊娇:这里暗写待绣屏风上取样的对象。拈:指用三两个指头夹取之意,可见其动作的轻盈优美。绣成二句:以夸张手法写出绣成后的精美巧夺天工。

[鉴赏导示]

胡令能,唐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其诗传世仅四首。这首诗虽未写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但绣工的精巧技艺却表现得活灵活现。

[鉴赏]

这首诗赞颂一群少女绝妙的刺绣工艺。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做正面描写,不精心模拟刺绣活动和工艺的形态,而是从侧面烘托,传神写照,用笔轻灵活泼,饶有情趣。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 (绣障) 上取样的对象。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写人:一群少女正在竞争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两三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沾画上发论。”“不沾”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鉴赏要点]

[1]名句:“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2]形象鲜明。[3]侧面烘托、夸张的写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