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龙文鞭影—明萧良有等卷四《十四·盐》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风仪李揆,骨相吕岩。
【译文】
唐李揆,相貌英俊,风度翩翩,文章儒雅。唐肃宗称赞他说:“卿门第、人物、文章当世第一,实乃朝廷羽仪。”唐吕岩,字洞宾,他还在襁褓中时,马祖见了就说:“这孩子骨相不凡,他日遇庐则居,见钟则叩,切记此话。”后吕岩果在庐山遇见钟离真人,得授仙术,为八仙之一。
【原文】
魏牟尺縰,裴度千缣。
【译文】
战国时魏牟,与赵王谈论治国之道。魏牟说:“大王如果真能把国家像两尺縰那样看重,那么国家就会大治了。”赵王说:“国家至为重要,你怎么把它比为两尺縰呢?”魏牟反问道:“大王做帽子不找亲近之人而要用好工匠,不是怕縰被弄坏而制不成帽子吗?”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不访求贤臣,而任用亲近之人,这不是把国家看得比两尺縰还要轻吗?”赵王哑口无言。唐皇甫湜曾在裴度的幕府任职。裴度修建福先寺,皇甫鹓题写碑文。裴度便送许多车马彩缎作为报酬,不料皇甫鹓大怒:“自从我写《顾况集序》以来,再也没有答应给人写文章。现在我写的这篇碑文是三千字,一个字应该值三匹缣,为何给我这么少呢?”
【原文】
孺子磨镜,麟士织帘。
【译文】
东汉徐稚,曾为黄琼的学生。黄琼去世,徐孺子前往参加葬礼,由于家境贫寒,一路上为人磨镜换钱用于葬礼。南朝沈麟士自幼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常边织帘边读书,一心两用,乡里称他为织帘先生。后隐居山中。
【原文】
华歆逃难,叔子避嫌。
【译文】
汉末华歆与王朗一次乘船避难,沿途有一男子想搭船,华歆面有难色,王朗说:“船还较空,为何不让他上船呢?”于是男子上了船。不久乱兵追到了,王朗想抛弃那个男子,华歆说:“我刚才就是担心乱兵追来。但现在他已经上船,怎么能因情况紧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将男子留在船上。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晚上,一女子因房屋倒塌前来投宿。颜叔子为避嫌疑让她手执蜡烛直到天亮。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原文】
盗知李陟,虏惧仲淹。
【译文】
唐李陟,一次路遇强盗向他求诗,便做了一首七言绝句道:“风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而今半是君。”强盗大喜一笑而去。宋范仲淹镇守延安时,西夏人相互警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容易欺侮。”时有民谣道:“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原文】
尾生岂信,仲子非廉。
【译文】
传说战国时鲁国人尾生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迟迟未到。尾生坚守信约,后被上涨的河水淹死。战国时齐国人陈仲子,住在於陵,号於陵仲子。楚王欲拜他为相,他携家逃走,隐姓埋名。一次,赵威后对齐国使者说:“於陵仲子上不臣服于国君,下不治理家庭,中不和诸侯打交道。这样无用的人,为何还让他活着?”桓温认为於陵仲子过分苛刻,算不上廉士。
【原文】
由餐藜藿,鬲贩鱼盐。
【译文】
孔子的学生仲由。年少时家境贫困,常吃藜藿充饥,而从百里之外背回粮食供养双亲。双亲逝后,他游于楚国,养尊处优,但常常感叹:“想再吃吃藜藿,为双亲背背米,都是不可能的了。双亲之一生,忽忽如白驹过隙。”胶鬲因商纣王无道而辞,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在市井商贩中发现了他,拜为大臣。
【原文】
五湖范蠡,三径陶潜。
【译文】
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因觉得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于是携西施泛舟五湖,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汉蒋诩归隐后,闭门不出。只在房前竹林中开辟三条小径,和老朋友求仲、羊仲交游。晋陶渊明十分仰慕蒋诩,在他写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之语。
【原文】
徐邈通介,崔郾宽严。
【译文】
三国魏人徐邈曾任郡守。有人间卢钦:“武帝时,大家认为徐邈很通达;自从他回到京师,大家却都认为他很介直了,这是何故呢?”卢钦答道:“从前毛玠、崔琰当权之时,看重清廉高洁之士,于是大家改变车马服饰以求取名望,徐公却我行我素,因此大家认为他很通达。现在天下奢侈淫靡,但徐公仍不随波逐流,所以大家便认为他很介直了。”唐崔郾治理虢地之时,法令宽松,后治理鄂地,法令却十分严格。有人问何故,他说:“陕地土地贫瘠百姓劳苦,我安抚百姓,就易治理;鄂地土地肥沃民风剽悍,没有威势就无法控制局面。为政之道贵在懂得变化。”
【原文】
易操守剑,归罪遗缣。
【译文】
东汉王烈,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乡里有一人偷牛被抓,愿接受惩罚但乞求不要告诉王烈。王烈知此人生活贫困,就送布一匹。后此人在路上拾得一把剑,就站在路边等候失主,归还了剑。东汉陈寔为人正直,待人和善。一次夜读时,发现屋梁上有个盗贼,便不动声色地对儿子说:“不善之人并非生来就恶,只是长期的习惯养成了性格,于是就变成恶了。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盗贼听后慌忙跳下地来向陈寔磕头谢罪。陈寔说:“你大概是因为家境贫困才这样做吧。”于是就送给他缣二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