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仪解 录一则》古代励志家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五仪解 录一则

【题解】

本篇主要讲五仪,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这五个等次的人,他们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境界也是由低到高。鲁哀公在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后,也明白了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思危”,进而达到治国的最高境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曰:“然则章甫、禕履[1]、绅带、穟笏[2]者,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垂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筼;斩衰菅菲[3],杖而啜粥者,则志不在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

孔子曰:“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五凿[4]为正,心从而坏。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通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

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则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

孔子曰:“君子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5],俯察几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6]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如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能明此五者,又留意于五仪之事,则政治何有失矣!”

【注释】

[1]禕履:鞋头带有装饰的鞋子。

[2]穟笏:腰上系有袍带,并指笏板插于袍带上。

[3]斩衰菅菲:斩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缝制,不缝下边;菅菲,指草鞋。

[4]五凿:凿,即窍。五凿,即耳、目、口、鼻、心。

[5]榱桷:屋椽,此处指担当重任的人。

[6]昧爽:天蒙蒙亮的时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