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有圣人于此,与十人论争,圣人之论是矣。十人亦各是己论以相持,莫不能下。旁观者至,有是圣人者,有是十人者,莫之能定。必有一圣人至,方是圣人之论,而十人者、旁观者又未必以后至者为圣人,又未必是圣人之是圣人也。然则是非将安取决哉?“旻天”诗人怨王惑于邪谋①,不能断以从善。噫!彼王也未必不以邪谋为正谋、为先民之经、为大犹之程②,当时在朝之臣又安知不谓大夫为邪谋、为迩言也③?是故执两端而用中,必圣人在天子之位,独断坚持;必圣人居父师之尊,诚格意孚。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者多指乱视,在上者蓄疑败谋,孰得而禁之?孰得而定之?
【译文】有一个圣人在此,与十个人论争,圣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而十个人也各自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谁。来了一些旁观的人,有的说圣人的意见正确,有的认为十人的意见正确,是非还是定不下来。必须再来一个圣人,肯定原来那个圣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那十个人和旁观者又未必认为后来的人就是圣人,又未必认为肯定圣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见解是正确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判定是非呢?《诗经》中《小旻》就是诗人抱怨国君被邪谋所迷惑,不能判断是非而从善的诗篇。唉,诗中所说的国君未必不认为邪谋就是正谋,而把它作为民众遵守的法则、作为治国的大法;又怎知当时朝廷的官吏不认为大夫的主张是邪谋、是浅末之言呢?因此处事要权衡两端而用中道。只有圣人处在天子的位置,才能独断坚持;只有圣人居于父师之尊位,才能用诚意去感动。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位的人胡乱指责扰乱视听,在上位的人心生疑虑败坏事情,谁能够禁止呢?谁来判定是非呢?
注释
【注释】①“旻天”诗人怨王惑于邪谋:旻天,指《诗经·小雅·小旻》篇。朱熹注:“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言旻天之疾威,布于下土,使王之谋犹邪辟,无日而止。谋之善者则不从,而其不善者反用之,故我视其谋犹,亦甚病也。” ②大犹之程:犹,朱熹注:“道。”程,朱熹注:“法。” ③迩言:浅末之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