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注释】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引古语。
不必:不一定能。
【赏析】
战国时期,燕国力量较弱,一度几乎被齐国所灭。燕昭王时,谦卑恭敬,锐意求贤,得到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辅佐,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攻齐,连下70余城。然而,尚有两座城邑没有攻下时,昭王便去世了。惠王即位,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替换乐毅指挥军队。乐毅被迫逃往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打败燕军,重新收回70余城。
惠王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攻打燕国,就写了一封信责难他。乐毅回了一长信,委婉地回答了惠王的责难。同时表明自己出奔赵国是为了“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决不会乘人之危做出不义的事情来。信中还说: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意思是:善于创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大将孙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辅佐下,国力大增,便谋划攻打楚国。伍子胥献了“疲楚”之计:把吴国士兵分为三军,每次派一军去楚国边境袭扰,一军返回,一军出发。一连六年,使楚国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实力。公元前506年,阖闾亲率大军发楚,千里奔袭,一举攻克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差点成了俘虏。后来,公元前493年,为报父仇,吴王夫差(阖闾的儿子)伐越,大败越军,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反对议和,建议一举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十年之后,吴国最终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
乐毅认为,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楚国,有了好的开始,是因为采纳了伍子胥的意见;阖闾的儿子之所以身死国灭,没有好的结果,是因为不听伍子胥的忠言。所以,善于创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