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注释】

选自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韩琦任枢密使,执掌全国军事,与秦汉时掌管兵权的太尉相似,故称韩太尉。

致:达到。

【赏析】

宋仁宗嘉祐二年,时年19岁的苏辙,与其兄苏轼同时考中进士。为了今后仕进通达,苏辙给当时执掌全国军事的权要——韩琦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他的青睐和奖掖。信中他谈了自己对文章之道的见解: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意思说: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但文章不是单凭学习就能学会,而人的精神气质却可以通过修养而获得。

苏辙认为,写作文章与养气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文者气之所形”,指的是文章风格是由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决定的。要写出好文章,作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力量。而要形成完美的人格力量,就需要养气——即进行人格修养。这种养气,既可以通过内在修养来达到,也可以通过外在阅历来达到。如果不先养气而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能学会的。

那么,应该如何养气来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呢?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主要是增广阅历,作者将自己浸润于完美与伟大的自然和社会之中,就可以陶冶、培养自己宏大的精神品格。例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由于孟子胸中养有一股博大刚正之气,外化为文,他的文章宽厚宏博,气势极大,其外在体现与其内在修养完全一致;又如司马迁,他周游名山大川,与燕、赵的豪杰人物广泛交游,内心养有一股刚直豪爽之气,所以他的《史记》写得疏朗奔放、跌宕洒脱。这两位巨擘的文章都不是单凭学习得到的,而是由养气形成。所以,内在的气充盈了,自然外溢而形成文章,达到内外一致,文章风格与人的精神气质完美统一。

苏辙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明养气的道理。他在四川家乡时,“无高山大野可登览”,“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言谈浅陋,因而寡于见闻;为了“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他离乡赴京,游故都,观名山,看大河,从而引发怀古之幽情;见京城宫阙的壮伟,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大,从而感到国家气象的巨丽;听欧阳修等文坛前辈的宏议,接触著名诗人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等人,犹如品读到天下最好的文章。

这样,苏辙便经历了由宇宙而及人生,由江山胜迹而及人的历史,最后合天人为一,用天地之悠悠和历史上的豪杰陶冶自己。又有欧阳修、梅尧臣等名士、贤人,优游其中,以见天下人文之荟萃。这一切,都“足以激发其志气”,成为他养气的必要阅历。

所以苏辙认为,孟子、司马迁文章的至高境界,是作者内在精神气质的充分表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内涵,包括人格修养,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品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