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欢笑的金沙江》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学名作《李乔·欢笑的金沙江》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李乔1909年8月生于云南省红河石屏县一个贫苦的彝族家庭里。小时候到个旧当过矿工,这段生活对他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半工半读到初中毕业后为找工作到昆明,接触到鲁迅等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1930年又流浪至上海,写了反映锡矿工人生活的短篇小说《未完成的斗争》,获得“创造社”的《现代小说》征文奖。后来,陆续写了一些题为《矿山通讯》的短文,发表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其中有名篇《锡是如何炼成的》,还写了反映个旧矿工生活的长篇小说《走厂》。云南解放前,经朋友介绍,在石屏、蒙自、个旧等地的中学里教了几年书。1948年参加滇桂黔边区纵队游击队,直到解放。1950年,参加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到边疆访问,曾深入到极少有人深入的阿佤山。在访问了那里的一个头人拉猛之后,写了报告文学《拉猛回来了!》,获得云南文联“抗美援朝征文”一等奖。解放初期,几次参加民族工作队去各民族地区工作。1953年,参加凉山工作队来到金沙江畔彝族地区,感受颇深,写了代表作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1956年参加凉山民主改革后,又写了大量作品。80年代后,已步入老年的李乔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好几部长篇小说。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作协的第一批少数民族会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亚非作家联络委员、云南省第一、二、四届人大代表。曾任云南省文联和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

内容概要 50年代初,我国西南地区解放时,有一小部漏网的胡宗南残匪,从成都逃进川西的彝族聚居地凉山里,直窜入靠近金沙江的这一地区。解放前,因为民族隔阂,很少有外人到过那里;解放后,因为情况特殊,人民政府还没派干部到那里去工作。那些土匪就在那里利用民族隔阂,造谣欺骗,有几个头人就上了他们的当,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那里活动起来。他们成立了伪江防大队,封锁起金沙江,同江这边对立起来。共产党政府派来的凉山工作队来到金沙江畔,凉山分工委会内部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干脆带兵打过去,不就是几个残匪吗,几百万蒋匪兵都打败了!工委会丁政委却认为,历史上反动派制造的民族隔阂极深,那些逃往凉山的土匪正是利用这种民族隔阂,挑拨欺骗凉山的人民,因此,贸然进兵正好上了敌人的当。丁政委采取的方针是:政策先过江,耐心等待对岸的彝胞过江来,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领会共产党的诚意,把党的政策带过江,说服那边的同胞脱离开那些土匪。丁政委他们耐心地在这边工作起来,成立了凉山民族贸易公司、人民银行凉山支行、凉山医疗队等。终于有第一批彝族同胞突破伪江防大队的阻挠过得江来,他们首先证实了一点:丁政委是个真彝人,正是17年前随红军长征去了的那个彝族小伙子。丁政委的妈妈也过江来认了儿子,从此,彝人大批大批地涌过江来。而江那边,以焦屠户为首的所谓“逃难人”的土匪们仍在欺骗人们:共产党“吃鸡不吃蛋,杀彝不杀汉”、“丁政委是假彝人”。焦屠户拉拢几个黑彝(彝族中的贵族,多是奴隶主)去喝血酒、盟誓,一心反对共产党。黑彝沙马木札听自家的娃子(即奴隶)阿火黑日讲丁政委是真彝人之后没有去喝血酒,而且派手下的管事阿土拉节带着阿火黑日过江看看,究竟共产党是怎样。另一个黑彝磨石拉萨受土匪的蒙蔽较深,焦屠户又利用他家和沙马木札家旧有的冤仇,挑拨离间,挑起两家“打冤家”。丁政委他们听说后,克服急躁情绪,决定劝解两家停战。沙马木札亲自带着阿火黑日来请解放军前去帮忙,并吩咐阿火黑日顺便探探共产党将来到凉山去斗不斗争黑彝。他们来到解放军这边得到了热情的接待,阿火黑日又亲眼见到市镇上贸易的繁华、商品的丰富、给彝人治病不收钱等新鲜的大好事。丁政委耐心地向沙马木札讲解为何不能现在就出兵的原因,说服他停火。并且明确答复:不斗黑彝,搞不搞土改由彝人自己决定。磨石拉萨听说沙马木札去搬救兵,吓得慌忙撤退,遭到焦屠户的讥嘲。焦屠户再次提出要粮食和鸦片的要求,磨石拉萨受够了盘剥,很不满意,又想到焦屠户他们的话很难自圆其说。正在此时,磨石拉萨接到解放军捎来的信,请他立即停止“打冤家”,重团结,他疑惑不解,也决定让管事比脚拾戛过江去探探共产党的态度。比脚拾戛过江后非常紧张,但他同样受到了热情款待,还得到明确的答复:跟土匪去的人是受了欺骗,只要他们脱离土匪,共产党一样欢迎他们。比脚拾戛的疑虑打消了。焦屠户听说磨石拉萨派人过江后非常恐慌,继而想出了恶毒的一招:他指使伪江防大队秘密杀害比脚拾戛,然后嫁祸给共产党。“比脚拾戛给共产党杀死”的谣言在凉山渐渐传开,磨石拉萨先是气愤,继而思前想后想不通,后来经焦屠户挑拨又发誓要和共产党对抗到底。娃子阿罗曾在解放军那里治过病,对共产党深信不疑,他坚决不相信他们会杀害比脚拾戛,于是去江边寻找比脚拾戛的踪迹。在一个山箐的树丛里发现了已被杀害的比脚拾戛,并在尸体旁边找到了一块“逃难人”常用的手巾,上边沾满了血迹,另外还有两封信,他赶紧报告了磨石拉萨。真相大白。磨石拉萨恨得咬牙切齿。又读了那信,是丁政委请他过江。磨石拉萨过江以后,听完丁政委向他讲的共产党对彝区的一系列政策,又在丁政委的帮助下解开了与沙马木札家的冤仇,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他热情邀请解放军进入凉山。丁政委又写信给沙马木札和另外几个比较大的黑彝,邀请他们过江来共商大事。大家坐在了一起,把历史上所有的冤仇都摆到桌面上来,大家心平气和、耐心地分析琢磨,消除了许多误会,一些小冤小恨也都在丁政委等人的调解下烟消云散,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互相握手言和,并共同邀请解放军过江,帮助彝人消灭土匪,共建家园。他们不禁共同设想起美好的明天:修铁路、建工厂、安电灯……他们在这里还有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正赶上解放军的电影放映队来了,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电影,从电影上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看到电影中人民解放军强大的装备、威武雄壮的军风,他们更加坚定了共产党必胜的信念。丁政委这边正在紧张地布署过江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布署部队的任务,一方面责成有关部门加紧赶制冬衣和农具。焦屠户那边得知磨石拉萨已过江,知道事情已败露,所有谎言都已被揭穿,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伪江防大队也开始军心涣散,甚至有两个士兵已逃过江去投诚。焦屠户恼羞成怒,带人冲进彝人家里大肆抢掠,准备逃跑。一切都布置好了,丁政委乘夜间派解放军先头部队向对岸攻击,敌人早已组织不起任何抵抗,伪江防大队大队长被击毙,其余投降,焦屠户逃之夭夭。解放军大获全胜,刚才还在金沙江上飘起的歌声,已随人群飘扬到凉山的上空了。

作品鉴赏 这是李乔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之后,他又写出了这部小说的两部姊妹篇:《早来的春天》和《呼啸的山风》;有些人将此三部小说合称为《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我们这里只说这第一部,它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中“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在选材上是比较有特色的,写解放凉山,并没有去写战斗场面(只是在结尾很虚地、笔墨极节省地点了几句),而是着重写在两岸对峙的情形下,共产党的政策如何过江。这样的选材有利于作品写得更细腻、更紧凑、更深刻。使人阅读起来也总有箭在弦上的紧张感。李乔是个生在彝族、长在彝族的彝族作家,对彝族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准确、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彝族干部丁政委,还是黑彝磨石拉萨、沙马木札,还是凉山奴隶阿火黑日,都写得较为形象,并且也有一定的深度。丁政委是经过长征锻炼的党培养多年的彝族干部。小说注意从他性格的丰富性中表现他坚持党的政策的原则精神。他受党委派,主持凉山分工委会的工作,可谓责任重大,客观上需要他具备很强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他被拦在金沙江对岸,眼见亲人在江对岸艰苦地生活、受土匪的欺骗与蒙蔽,心情是很矛盾、很复杂的。从感情上讲,他“巴不得马上带着部队跨过江去,消灭那些土匪。”但理智和党的政策纪律告诉他绝不能感情用事。他首先自己和自己激烈地斗争,然后又顶住下面干部的压力,坚持在政策过江以前不使用武力。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又立刻挥师过江、果断而迅速,表现了他审时度势、巧妙灵活的采取措施的领导能力。他趁深夜指挥部队过江,却不去惊动磨石拉萨他们,又表现出他极其自信的一面。沙马木札和磨石拉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较成功。他们同是颇有实力的黑彝,同是受到了土匪们的蒙蔽,但是作者写出了他们各自性格的特点来:沙马木札更机灵,脑子转得更快一些,所以他没去喝血酒;过江后让娃子从侧面打听解放军将来斗不斗黑彝。磨石拉萨比较起来就较憨厚、直爽、感情用事,决定下得往往仓促,不经细致考虑,所以他反复多次才过江去找解放军。娃子阿火黑日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占的笔墨不多,但由于作者抓得准确,寥寥数笔,轮廓就出来了:质朴、厚道、勇敢、诚实、敢爱敢恨。总之,这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较为成功的,也是小说最大的特色所在。小说在叙述结构上采取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凉山里和解放军这边交替进行,两者又以来回过江为联结线,而且紧扣书名当中的“金沙江”,叙述技巧掌握得比较娴熟。小说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丝毫的华丽辞藻,明白如话,但在这种表面的朴素、随意下边,又可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功夫之深:因为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浪费的笔墨,每个段落、每句话都很精练。人物对话既朴素、精练,又符合人物,感染力较强。另外这部小说还有一难能可贵之处:虽然全篇都是在写少数民族,却丝毫没有那种为表现所谓的民族特色而猎奇逐异的描写,没有那种为引人注目而故作惊人的渲染。作者凭他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经验,用质朴的语言老老实实地记述了凉山的解放过程。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紧凑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艺术的真实,这要比那种奇异风俗胡乱拼凑、堆砌强千百倍。当然,这部小说现在看来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深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个别地方尚可再精练一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