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刘辰翁·柳梢春》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刘辰翁·柳梢春》原文、赏析、鉴赏

春感〔1〕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2〕春入愁城,笛里番腔。〔3〕街头戏鼓,不是歌声。〔4〕那堪独坐青灯,〔5〕想故国、高台月明。〔6〕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7〕

〔1〕本篇题为“春感”,实是元宵抒怀。临安沦陷,南宋灭亡,距元宵节只半月有余,所以每值元宵,作者就想到以感春、伤春为题抒写故国之思。本篇是其中的代表作。《柳梢春》词调,双调,四十九字,上下片不同调,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另有用入声韵者,又名《陇头月》。刘辰翁(公元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初为太学生,廷试对策忤当朝权臣,不愿与奸佞同朝,自请出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宋亡,隐居不仕,为有声威的南宋遗民,时称“须溪先生”。今存《须溪集》辑本十卷,《须溪词》存词三百五十余首。其词兼学苏辛,以清新俊逸见长,中年后多感慨国难时事之作。

〔2〕铁马:战马。蒙毡:为战马披毡御寒。银花:花灯,元宵夜燃花灯。〔3〕番腔:北方少数民族的腔调。

〔4〕“街头”二句:街头演出蒙古族的鼓吹杂戏,不成腔调。

〔5〕青灯:光线青荧的孤灯。

〔6〕“想故国”句: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高台,指赏月的高台。

〔7〕“辇下”三句:辇下,指京城。海上,指临安陷落后,陆秀夫、张世杰等流亡于福建与广东沿海拥立帝昺继续抗元,最后都失败。三句回忆起京城的风光,山中逃亡的岁月,海上孤军的抗元复国斗争。

作者在元宵节之夕,抒写对故国的眷恋。题为“春感”,实际上在沦陷的临安,西湖并无春意,只有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写临安春天满城驰骋铁骑,街头演出番歌番戏,临安已是被敌人占领的“愁城”。下片写孤灯独坐,回忆起当年的高台明月,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写出“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个叠加的意象,将故国思、亡国痛和抗元复国的向往含蕴于其中,语句简短,节奏紧凑,反映出起伏不平的心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