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沈括·活板》原文、赏析、鉴赏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2〕。自冯瀛王始印五经〔3〕;已后典籍〔4〕,皆为板本〔5〕。
庆历中〔6〕,有布衣毕昇〔7〕,又为活板〔8〕。其法:用胶泥刻字〔9〕,薄如钱唇〔10〕,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12〕,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13〕,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4〕,药稍熔〔15〕,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6〕。若止印三二本〔17〕,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18〕,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19〕:更互用之,瞬息可就〔20〕。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21〕,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22〕。有奇字素无备者〔23〕,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24〕,不若燔土〔25〕,用讫再火令药熔〔2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7〕,至今宝藏。
〔1〕本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题目是选录时加的。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嘉祐八年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龙图阁侍制、鄜延路经略使等职。他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和拥护王安石变法。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沈括遭打击和排斥后,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的梦溪园,集中精力撰述他的旧日见闻和个人科研成果而成。这是一部综合性学术论著(包括《补笔谈》和《续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有关文学、艺术、史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是我国科学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2〕“板印”二句:板,同“版”。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时期,如《金刚经》,晚唐前雕板印的书籍主要是农书,历法等,没有官定的经典文籍。沈括从士大夫的角度看,所以说“尚未盛为之”。
〔3〕冯瀛王:即冯道,五代时曾作过几个朝代的大官,死后追封为瀛王,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九朝元老”。公元932年同李愚向后唐王朝建议刻板印卖五经,并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行。
〔4〕已:同以。典籍:传统的重要书籍。
〔5〕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6〕庆历: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公元1041~1048)。
〔7〕布衣:平民,百姓。
〔8〕活板:即活字板。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到使用可以随意装拆的活字板,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最初用胶泥活字,以后改用锡字、木字、铜字。
〔9〕胶泥:粘土。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字模。
〔12〕松脂:松香。和(huo):混合,调和。冒:敷盖。
〔13〕铁范:铁制的框子。
〔14〕就:靠近。炀:烘烤。
〔15〕药:指上文的松脂、蜡、纸灰之类。
〔16〕砥:磨刀石。
〔17〕止:只,仅仅。
〔18〕数十百千:几十、几百、几千。
〔19〕具:准备好,指排好。
〔20〕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就:完成。
〔21〕以纸贴之:指在活字分类木格上贴上纸条。
〔22〕“每韵”二句: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将同韵字放在一个木格里。
〔23〕奇字:不常见的字。素:平常。
〔24〕不可取:不易取出。
〔25〕燔土:指胶泥活字。
〔26〕火:烧烤。
〔27〕群从(zong):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沈括以简练易懂的文字对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了最早的记录。文章先详细介绍了制作活板的每一道工序和所用材料;接着介绍如何操作活板工作和其神奇之处;最后强调利用活板应注意的问题。全文寥寥三百字便完成了一篇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文献,可见其表达通畅清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