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苏洵·六国》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苏洵·六国》原文、赏析、鉴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4〕,破灭之道也〔5〕。或曰:六国互丧〔6〕,率赂秦耶〔7〕?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8〕,不能独完〔9〕,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10〕,小则获邑〔11〕,大则得城〔1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13〕,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4〕,如弃草芥〔15〕。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16〕,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7〕。至于颠覆〔18〕,理固宜然〔19〕。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0〕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21〕,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2〕。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23〕,始速祸焉〔2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7〕,可谓智力孤危〔2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9〕,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30〕,良将犹在〔31〕,则胜负之数〔32〕,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3〕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3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3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7〕,是又在六国下矣〔38〕



〔1〕《六国》选自《嘉祐集》卷三,是《权书》的第八篇。宋初至仁宗嘉祐年间,为求得苟安,每年向契丹和西夏送大量的财物,苏洵对这种做法十分不满,通过对“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的论述,而达到借题发挥,以古喻今的目的。苏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亦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少时好游侠,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嘉祐元年同其子苏轼、苏辙同至汴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由欧阳修举荐,把《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呈献皇帝,并在文坛引起轰动。得宰相韩琦重视,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深研《孟子》、《战国策》,受其影响,散文纵恣雄奇,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嘉祐集》传世。

〔2〕兵:兵器、武器。利:锐利。

〔3〕弊:弊病、弊端。赂秦:向秦国行贿。

〔4〕力亏:国力亏损。

〔5〕道:原因、途径。

〔6〕互丧:彼此都灭亡了。互:相互、彼此,这里有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7〕率:全、都。

〔8〕强援:强有力的援助。

〔9〕独完:单独保全。完:完整无损。

〔10〕以攻取:用战争取占。

〔11〕邑:小城镇。

〔12〕城:大城市。

〔13〕思:想一想。厥:其、他们,指六国的君主。暴霜露:不避霜露。暴:音pu,暴露。

〔14〕举:举起,拿来。予:给。

〔15〕草芥:芥是小草,比喻轻微没有价值的东西。

〔16〕弥繁:越来越多。弥:越,更加。

〔17〕判:判定,分明。

〔18〕至于:到……的结局。颠覆:被推翻,即亡国。

〔19〕宜然:应该这样。

〔20〕此言得之:这话说得很对。得之:得其理,言中了。

〔21〕迁灭:灭亡。古代某国被灭,其传国重器将被迁走,故称迁灭。

〔22〕与:结交。嬴:秦王的姓,借指秦国。

〔23〕至:到。丹:燕国太子丹。荆卿:荆轲。卿:敬词。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勇士荆轲以献地图为名,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于是秦国大举进攻燕国,燕国很快灭亡。

〔24〕速:招致。

〔25〕李牧:赵国名将,曾多次打败秦国入侵军队。却:打退。《史记·赵世家》载:赵幽缪王三年,秦兵攻赵,李牧率兵在肥下(今河北藁城)打退秦军;第二年,秦军攻打番(pan)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又率兵打退了秦兵。

〔26〕洎(ji)牧以谗诛”二句:洎同“及”,等到;诛,杀。据《史记·李牧列传》记载,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打赵国,李牧领兵连败秦军。秦用反间计,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听信谗言,派人夺李牧兵权。李牧不受命,被杀,于是秦军很快灭赵,虏赵幽缪王。秦始皇十九年把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27〕处: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秦国将把东方各国消灭净尽的时候。秦攻破赵国,虏走赵王,赵公子嘉立在代(今山西东北部、河北蔚县一带)称王,秦始皇二十五年秦灭掉韩、魏、楚后把他和燕国一同灭掉。革灭:消灭、灭亡。殆:几乎,差不多。

〔28〕智力:智谋和实力。孤:孤立无援。危:处境危险。

〔29〕向使三国:向,以前;使,假若;三国,与秦相邻的韩、魏、楚三国。

〔30〕刺客不行:指燕国不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31〕良将犹在:指李牧不被诛杀。

〔32〕胜负之数:胜败的命运。数:命运。

〔33〕或未易量:或许不可轻易判断。量:判断,判定。

〔34〕并力西向:协力对付西面的秦国。

〔35〕悲夫:太可悲了。

〔36〕积威:积累起来的威势。劫:威逼、挟制。

〔37〕下:降低。从:随从,重蹈。故事:六国灭亡之事。

〔38〕“是又在”句:这种做法又在六国之下了。



苏洵不满北宋统治者对契丹、西夏屡次纳贡而求苟安,此文表面论六国灭亡原因,实则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这篇史论文章论点明确,论证谨严缜密,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高屋建瓴,将割地赂秦与不赂秦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用史实证明了自己的赂秦速亡的观点。语言精炼、概括、生动、富于词采。既能用寥寥数语将事理论述得精辟、透彻,又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叙。改变了以往史论文章的就事论事,流于枯燥、死板的作风。本篇充分体现了苏洵纵横恣肆、气势宏伟的风格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